河西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
魏国自三家分晋后,魏文侯政治上任用翟璜、吴起、李悝、魏成子等人进行改革,使魏国国势逐渐强盛;军事上魏国联合赵、韩,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而秦国自秦厉共公以后,政局不稳,数位国君或杀或废,国力日趋衰弱,加上西方及北方又有戎族入侵,在魏国的连续攻势下,只能被动防守。
秦献公继位后开始政治改革,使秦国国力由弱转强,具备了夺回河西地区的实力。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开始强大。魏国此时忙与同赵国、齐国交战,无暇西顾。秦国趁机大举的进攻魏国的西河郡。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军师孙膑再次使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包围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惠王下令庞涓撤兵回救,庞涓在马陵(今山东省郯城县一带)遭到埋伏,全军覆没,太子申被俘,庞涓亦自刎而死。魏国经过马陵之战的失败,元气大伤,无力对付秦军。秦军从反击到进攻,多次击败魏军,终于收复河西。
前419年,魏军突然在河西地区的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修筑城池,秦国派兵进攻,两军在少梁交战两年。前417年,魏军击败秦军,再次在少梁筑城。秦军则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魏军西进。前415年,秦灵公派兵修补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在籍姑(今陕西省韩城市北)筑城,继续对魏国采取守势。
前413年,魏国大举进攻秦国,魏国上地郡郡守李悝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大败秦军。次年,魏文侯派太子击包围并占领了秦国的繁庞,迁出当地的居民。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攻克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合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并筑城。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至此,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魏国占有河西地区后,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秦简公、秦惠公两代秦国君主曾多次派兵试图收复该地区,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前401年,秦简公派兵攻打魏国,到达阳狐,但此时秦军无力穿越西河郡到达河东。
魏武侯继位后不久,与吴起、王错等前往西河郡巡视。
前393年,魏军在汪(一说在陕西省澄城县境内)击败秦军。。
前390年,秦国与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交战。秦惠公在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设县,图谋向中原扩张。前389年,秦惠公出兵号称五十万进攻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但被魏西河郡守吴起以步兵五万、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所击败。
前386年,魏国攻打秦国,秦军在武城击退魏军,但秦将识被魏军所俘获。
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魏国于洛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王垣(即首垣,在今山西省长垣县东北)三处加筑城垣,加强河西、河东以及河北地区的防守。不久,魏国因赵国入侵卫国,威胁到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利益。魏国出兵支援卫国,齐国也派兵支援,赵国向楚国求救,楚国也加入了这场大战,双方进入连续四年之混战。此时秦国国内,庶长改发动政变,杀秦出公和太后,迎立被秦简公放逐的秦献公回国继位。秦献公继位后,安抚边境军民,并把都城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到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北),亲往治理,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秦穆公时期的故地。
周显王三年(前366年),魏、韩联合攻秦,魏国在武城筑城,作为西进据点。秦军反击,在洛阴打败了魏、韩联军,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周显王五年(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进至河东,秦将章蟜在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大败魏军,斩首6万。由于赵国出兵救援魏国,秦才退兵。此战为秦国对魏国的首次重大胜利,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并颁赏他绣着黼黻图案的服饰。
周显王六年(前363年),秦出兵攻击魏少梁,赵国出兵救援魏国。第二年(周显王七年,前362年),秦乘魏与韩、赵战于浍水之机,以庶长国为将,再次攻击魏少梁,击败魏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并占领繁庞。魏国虽战胜韩、赵两国,却被秦国击败。
当时除秦国外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而处于西垂的秦国被中原各国所疏远。秦孝公继位后,求贤招兵,广招人才,命群臣献富国强兵之策,重用商鞅变法图强,推行「农战」政策,秦国国势日强。
魏国国都原在安邑,仅有上党山区可与河内交通,又地处河东,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形势岌岌可危。因此魏国在迁都前,极力图谋在中原开拓土地。韩、赵两国在魏国的压力下,调整交换了土地,使魏国在中原地区的土地连成一片,形成十分有利的形势。周显王八年(前361年)夏四月初三日甲寅,魏国迁都大梁,同时派龙贾率军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
魏国迁都大梁后,实行改革,国力再次强大起来,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戒备。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赵国分别在平陆(今山东省汶上县)、阿(今河北省高阳县北50里)与齐、宋、燕会盟。魏国面临着被诸国围攻的可能,于是魏国对韩、宋、鲁、卫等小国施压,迫使小国君主入朝仕魏。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赵国入侵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当魏军分别在邯郸、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齐、赵、宋联军交战时,秦军乘机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大败魏军,歼灭守军7千人,并占领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周显王十七年(前352年),商鞅率主力东渡黄河,攻入魏国的河东,占领了魏国旧都安邑。次年,商鞅又率军包围并占领魏上郡要点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此时魏国在中原地区扭转局势,攻破赵国都城邯郸,并调用韩国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三国联军,齐国不得己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
魏国陆续与齐、赵讲和后,遂集中兵力反攻,夺回安邑及少梁,并包围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以争取时间更深入地进行第二次变法,于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又将国都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经两次变法,秦国国力更强。而魏惠王则派军队在固阳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魏国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派商鞅向魏惠王游说,称「从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争取燕、秦等国支持,「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惠王听从游说,开始称王,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使得魏国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向齐、楚。
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秦国乘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际,大举攻魏。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九月,秦派商鞅入侵魏国西部,魏惠王率军救援,魏军大败。第二年(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商鞅入侵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双方于吴城(今山西省平陆县北)对峙。商鞅以政治手段欺骗公子卬前来赴会,在会中趁机俘虏公子卬,乘势攻击并击败魏军。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阴晋人犀首(即公孙衍)为大良造,次年魏国献阴晋给秦,与秦修好。未久,公孙衍率兵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魏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二年激战,至三十八年(前330年),全歼魏军,斩首四万五千人(此据《史记·魏世家》,《秦本纪》记载为八万)。此役魏国防卫西河、上郡的主力全军覆没,主将龙贾被俘,魏惠王被迫于次年将西河郡全部献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秦收复河西后,并未停止攻魏,继而攻占焦(今河南省陕县)、曲沃(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蒲阳(今山西省隰县)等据点。秦不仅获得了黄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而且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大门,为尔后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阅读打开人生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