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3

邱思毅说道:“平定莫贺达干之战的前三天,我们探马小队就驻扎在俱兰城以东60里处,三更吃饭的时候,伙长分配任务,当天我们伙里的兄弟全部散下去,一人一个区域,打探消息。我出了营区骑着马朝着西南方向奔去,大约骑了能有25里,遇到一处山谷,两边的山高最高处能有500尺,我想登上山顶能看的周围清楚一些,便骑着马沿着山路慢慢的朝山顶而去,快到山顶时,我把马拴在树边,怕被别人看到,伏着身子爬到山顶,把周围的地形与手中上级给的地形图做了对比,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做了标记,不久发现敌军的一名探马快速经过下方山谷,我瞄了敌军一眼,马没有具甲,身上穿着应该是轻甲,马上配着长枪、弧月马刀,背着长弓,箭囊里约30支箭。当时已经是辰时,我估计他和我一样,也是散出去收集情报,我就打算在这蹲点等他,以逸待劳;我在山顶仔细看了这条山谷,能有2里左右长度,最窄的地方仅有30-40尺,两边还有树,便于埋伏。我于是下了山,把马拴在山腰,给它备足了草料,喝饱了水;我拿着马上所有的工具隐藏在狭窄路口的右边。当时我是这么想的,我用绊马索系好一头,谷内的回声很重,提前1里就能听到,当敌军快到眼前时,拉起绊马索,如果踩中,立刻拿起弓箭射他一箭,之后拿着陌刀砍碎他。于是我就潜伏了下来,结果一等等到天快黑了,我还在犹豫撤不撤时,耳边响起了马蹄声,冲到5步远时,我一瞄就是他,立刻扯起绊马索,这个伙计估计是跑累了,连看见都没看见,连人带马摔了出去,我立刻搭弓射箭,朝着他后背方向就射了一箭,拿着陌刀就奔了过去,昏昏暗暗中看见一个人影准备起身,我从右边一扫,那人吃力,向左侧身体飞了两米,接着我拿起陌刀朝着脖子劈了过去,敌军就没有任何反应了。我不太敢靠近,回头拿起弓射了4-5箭看他没有反应,抽出右腿边匕首摸了他的脖子,把他的右耳朵切下来放在行囊里,同时搜查了他的行囊,发现了一封密信,当时我也没看,把密信收了起来,看了看他身上的伤,穿的锁子甲,左侧肋部甲具断开,左侧肋骨断了几根,左侧颈部护甲断开,皮肤、血管断裂,但骨头并未穿透,右腿小腿没有护甲,中了一箭穿透皮肤。我看周围无人,立刻赶了马匹,回到小队行营。”秦风和孙明海都为邱思毅的胆大心细而佩服,听的是津津有味,仿佛身临其境。邱思毅喝了口酒,继续说道:“后来我才知道,那封密信是敌军安插在其他部落的一名间谍写的,标注了我军的行军路线和兵力配置,我军顺藤摸瓜,抓住了此间谍,拔除了一个钉子。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陌刀,听说陌刀的制造价格惊人,每把造价高达百贯钱(注:一贯钱=一两银子)。“”那你在剿灭莫贺达干的战斗中负责什么?“秦风问道。邱思毅答道:”我们不断向统帅传递战场情报啊。我们的骑兵开始以锥形阵法冲向敌阵,他们执行的其实是诱敌策略,当敌军大部队跟上来时,我飞马告知封常清将军(注:高仙芝副将)敌军即将进入口袋,当时指挥部就在北部丘陵后面,我还看见咱们队也埋伏在这边呢。“

从酒馆回来,秦风感觉与邱思毅的差距越来越大,他提到的一些兵器、阵法都是他不曾听说过的,在日常的训练当中,秦风也不断的看书学习。«大唐六典»是由当朝宰相李林甫所著,«大唐六典»卷十六记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注:唐朝1斤为660克,十五斤相当于10千克左右)。陌刀作为朝廷严格管理的兵器,有专职的工部铸造、储存、管理,民间绝对没有机会接触到其制造工艺,这就使得陌刀的产量并不高,而且陌刀的所有权归属朝廷,军人只有使用权,所以当莫贺达干之战,封口步兵方阵在重骑兵的冲击下即将崩溃时,陌刀队的及时顶上才增加了底气,从战役的过程中看,横刀和长枪对于重甲的破坏能力的确需要重新评估。

而关于阵法,秦风回想起自己经历的一幕幕战斗情景,再对照书籍有了深刻的印象,阵型是军队作战时所采用的作战队形,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军队而言,合理的阵型可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正因如此,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家们都在试图改进己方军队的阵型以获得军事优势。«太公六韬»中讲述,我国古代的军阵主要有十种: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阵、雁行阵、钩形阵、玄襄阵、火阵、水阵,像三国中讲的天门八锁阵、八卦阵等都是从基本阵型中演化而来的。俱兰城下,我方骑兵五组方阵摆成锥行阵,锥行阵宛如锥形,前锋不尖锐不能突入,左右两翼不利不能割裂敌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阵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事实证明锥形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冲锋阵法。

剿灭古堡马贼的时候我军步兵结成的军阵即为圆阵,当时步兵总人数为100人,对方骑兵数量为150人,人数较对方少,兵种被对方克制,这时候用于防守使用圆阵;将部队布置成圆形或类圆形,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其中兵力,这样敌军很难攻破。圆阵多用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和在被追击、被包围的极端危急、极端紧张的情况下,缓中有急,首重防守,只有战势稳定后,才能逐步向攻击方面转化。当时我军圆阵吸引了大量敌军的火力,直到我骑兵设伏部位包抄上来,才采取反攻,大败敌军。

天宝四年初开始,临近帕米尔高原的疏勒镇和于阗镇管辖区域经常接到小股吐蕃军队骚扰的军报,并且越来越频繁。追溯原因,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大军攻破葱岭以南的小勃律国,俘虏其国王,随后吐蕃强迫其归顺并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从此小勃律国叛唐成为吐蕃的附庸,近期吐蕃万余大军驻屯在小勃律国到安西都护府的要道连云堡上,小勃律国的反叛让其周围二十余小国都转而臣服于吐蕃,严重的影响到了丝绸之路南路的安全。唐朝朝堂之上也认识到了吐蕃的不断渗透,慢慢在安西四镇不断屯兵,截止天宝四年秋,安西都护府总兵力从五年前的2.4万人增加到近4万人,其中龟兹镇2.5万人,其余疏勒、于阗、焉耆三镇各5000人,秦风小队全体被调入了疏勒镇布防,而邱思毅则留在了龟兹镇。

疏勒镇守使名叫李嗣业,他在平时的训练督导中,总是说唐朝和吐蕃必有一场大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训练强度较龟兹镇时明显加强。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由于吐蕃人口基数小,所以很重视对军队士兵的保护,通常步兵、骑兵都是着重甲,“锁子甲”是吐蕃军队与阿拉伯国家交流学会的,虽然“锁子甲”不是吐蕃发明创造的,但是吐蕃军事战争中对“锁子甲”的重视和应用,甚至发扬光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锁子甲”是用小铁环圈圈相接、并用铆钉锁扣而打造出的古代军事甲胄,其中作为“锁子甲”基本构造单元,单个的小铁环打造越精细就越贴身、轻便,防护性更强,普通的唐横刀和箭矢对着“锁子甲”的士兵伤害性很小。介于以后潜在敌人的特点,李嗣业对5000军队兵种组成进行改革,1500重骑兵应对平原作战;1000盾刀兵改为长枪一条、方形牛皮盾一面,主要应对列阵需要;原轻骑兵、枪兵、弓弩兵合并,均携带陌刀一柄、长枪一条、弓弩根据个人习惯选配一把,箭30支,通常经过系统训练的用弓,追求简单便捷的用弩,人员2500人,根据不同地形,步骑兵随时转换。这对普通士兵的要求完全上了一个档次,既要适应骑射,又要学会马上枪法的应用,以及陌刀步战的应用,对于破甲能力偏差的唐横刀给予放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