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却选择议和,谁更有道理?

白起更有道理。

长平之战后,秦国面临两项选择,一个是暂时议和恢复国力,另一个就是再坚持一下,然后一举灭亡赵国。

在选择面前,白起选择了一鼓作气,秦昭襄王选择了议和,都有自己的考虑,但津城沐雨认为,白起的选择更有道理。

其一:秦昭襄王决定暂时议和的道理。

秦昭襄王想暂时议和,主要是从当时秦国的国情出发的。长平之战虽然只有半年之久,但是从秦攻韩取上党算起,整个战争长达3年之久。其中,后期的秦赵长平决战,秦国已经无兵可调,不得不降低征兵年龄来满足战场需要。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总参战兵力大约在60万左右,也就是倾国之兵,整个战争虽然阵斩加坑杀赵军达45万,但其自身损失也在20万左右。

《吕氏春秋》: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长达3年的战争消耗,秦国军队疲倦,粮食消耗严重,如果这时其他诸侯国趁势攻秦,秦国还是很危险的,这时赵国派使割城求和,秦昭襄王急于结束战争,就答应了。

其二:白起建议趁胜灭赵的道理。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精锐和壮年男子几乎损失殆尽,白起也抓住赵国主力被消灭的时机,派遣3路大军出击,继续扩大战果。

向西,秦军攻占皮牢;向北,秦军攻占赵国的发祥地、旧都晋阳(太原)地区;向东,直接攻占离赵国都城邯郸非常近的武安地区。

这时的秦军,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一鼓作气攻破邯郸,灭亡赵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下令接受赵国的议和,命令白起停止攻击。

其三:当时白起的策略更胜一筹。

秦昭襄王和白起谁的策略更胜一筹呢?津城沐雨认为是白起。

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全军覆没,赵国短时间内还没有从巨变中回过神来,赵国军民还在沉痛之中,对于兵临城下的秦军,很难组织有效的兵力抵抗。

长平之战后白起放回二百多个年龄较小的普通士兵,原因之一就是让这些败兵回到邯郸传播失败情绪,首先从心理上打击赵国军民的士气。

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之前秦赵在长平对峙是两虎相争,如今赵国迅速战败,而且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列国根本来不及反应。

此时如果秦军趁胜进攻邯郸,赵国根本没有时间组织有效的抵抗,更没有时间请求外援,即使其他诸侯国想帮助,也根本来不及。

所以此时灭赵,秦国的成功几率很大。

但秦昭襄王选择了暂时罢兵,这让赵国有了缓冲时间,也有了联络各国救援的时间。

当秦国因赵国毁约再度攻伐时,赵国军民已经从长平之战后的混乱中醒过来,化悲痛为力量,擅长防御的老将军廉颇再次领军作战,赵国军民殊死抵抗,不再是白起的秦军在指挥上也略逊一筹,结果秦军久久不能攻破邯郸。

而楚国和魏国的援军不久后也赶来助战,秦军在邯郸城下战败,损失惨重,长平之战后夺取的很多土地也失去。

而这,就在于秦失去了当时难得的时机。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资治通鉴》,《战国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却选择议和,谁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