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你也好

(Thomas A. Harris, I’m OK—You’re OK: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actional Analysis),说人大抵上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 and you're OK
I'm OK, and you're not OK
I'm OK, and you're OK
想想是这样的,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世界,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就是第一种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人弄不好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以上内容来自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最近我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里面也讲到了这几个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们处在“我不好,你好”时期时,属于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我好,你不好”时,属于父母自我状态,而且是挑剔型父母状态。

处于“我不好,你好”状态下,最极端的结果是“自杀”,而处于“我好,你不好”状态下最极端的结果是谋杀。

我个人最能理解“我不好,你好”的状态。这可能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跟书中的蛤蟆一样,小时候也经常被大人责骂。只不过责骂蛤蟆的是他的父亲,而责骂我的是我的母亲。在责骂甚至是打骂中长大的我,内心特别脆弱。受不了外界的一点批评,因为我会将外界的批评放大,然后在内心责骂自己,从而产生自责和内疚。长期对外压抑着自己的愤怒。

这样一来,跟我接触的人都觉得我性格温和,很好相处。因为即使人家对我不好,或者是人家做了让我很愤怒的事情,我也很难去跟他们正面冲突,而是选择默默承受,然后自己再慢慢的把我的愤怒情绪消化掉。而与此同时,我更会在内心里责骂自己软弱无能。

但如果与我长期相处走得非常亲近的人,比如家人。他们却说我是脾气很大的人。因为在外面压制太久的怒火,会在跟亲近的家人相处中爆发。我想这里面可能是因为潜意识觉得无论我脾气好坏,我跟家人的血缘关系不会断掉。

也有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的家庭氛围给到我的就是委屈和压抑,所以我产生了报复心理?(这一点是我的客观猜测,我不太确定)

但时至今日,已经解开心结并与家人和睦相处的我,再回过头去看待曾经的自己时,有一点,我觉得我曾经做得不对。就是只对家人发脾气,而不跟家人好好沟通。这样子就导致与家人的关系容易走远。

不过,那时候的我认知有限,也确实不太可能做到有效沟通,连敞开心扉都做不到更别说好好沟通交流了。

另外细细想来,我好像没有过“我好,你不好”的状态。我是很容易看见别人的好,但是我也常常用别人的好来对比自己的不好,从而伤害自己。

如果我们能够进入“我好,你也好”这样的状态,就是进入了成人自我状态。有更多的独立性和理性思考。

笑来老师也说他也是在42岁才进入了“我好,你也好”的状态。他对于进入我好你也好状态非常难的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我想这也是我如今还没能完全达到“我好,你也好”的状态的原因吧。不过幸运的是,在某些时候或者说对于某些人,比如家人,我已经常常会有“你好我也好”的状态了。至于其他时间场合,我再继续努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好,你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