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4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你怎么看?

最近,南方周末一篇《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文章引起热议。无论选择去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本来就只是一个职业而已,但是如果一个号称世界一流大学,3/4的毕业生都选择进入体制内,可能就会有大问题了。

尽管体制内不等于当官,但多数可能还是奔着权力而来的。如果一个国家大部分的人都想着去当官,那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认为,当官是最上等的职业,他们可以合法地享受最好的东西。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这帮在号称中国最好的大学里毕业生,一致选择了体制内,肯定不是偶然,还是因为莫言的那句话,体制内的好处太多了。

如果只是个别人的选择,那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样的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去选择当官,那么这种现象就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无疑是不可取的,这些北大毕业生的选择,无可指摘,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在的北大,已经不是以前的北大了。曾经的北大,蔡元培等一大批仁人的治理下,以独立思想、自由精神著称于世,以天下人为已任,他曾经的学子,亦多有家国情怀,这些都为北大赢得了卓著的声誉,与清华一并在国人心中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形象:北清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曾经有着“鸿鹄之志”的北大也变成了“洪浩之志”,似不再以民主自由、兼容并蓄的精神而骄傲,而是以创收金额为自豪,最近北大校长就骄傲地宣布,“今年学校的总收入已经达到340亿,应该也是全国最多的高校。”而他的兄弟清华就更厉害了,都已经开会决定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一个不再以探索,而是以创收而骄傲的“一流”大学,要求他们培养出来学生放弃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担起历史重任,现实吗?

第二,整个社会的资源持续向体制内集中。我所理解的体制内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机构,二是国企。尽管经过多轮改革,但是权力却并没有被关进笼子里,而是表现出越来越强势的态势。一纸公文,就是决定一个或一批企业的生死,即使是万达和阿里这样的巨无霸,在权力面前也是见光死。

靠垄断活着的石油企业,一边挖着免费的石油,不边喊着亏损,更奇葩的是,最近中石油的亏损的理由是“国际原油价格太低了”。但企业亏不亏本,完全不影响员工,特别是国企领导的待遇。

即便如此,我们的社会的大量资源,仍然向这样的企业倾斜,不是因为他们能力强,而是因为国企的帽子。这样旱涝保收待遇一流的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一旦拥有,更有何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3/4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内,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