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杏出墙,毒杀亲夫
潘金莲是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二十来岁,生得颇有姿色,以致那大户时常纠缠。潘金莲不肯依从,将此事告到那大户老婆那里。大户因此记恨,倒赔些物事,将潘金莲嫁给了有“三寸丁谷树皮”之称的武大。
潘金莲在清河县时,时常有些浮浪子弟来武大门前搅扰。武大不得安生,于是从清河县搬到了阳谷县,以卖炊饼营生。
后来,武松在前往清河县寻兄,于景阳冈上打死猛虎,得阳谷县令赏识,在阳谷县做了都头,不想却在阳谷县遇到了武大。在潘金莲的建议下,武松住进了武大家里。
潘金莲本事放浪之人,见武松高大威武,心里竟对武松生出情欲,趁武大不在时,对武松百般挑逗。武松不为所动,反将潘金莲教训一番。叔嫂二人因此颇不愉快,武松也搬到了县衙去住,未过多久便受县令差遣,往东京去了。
潘金莲勾引武松未果,却在隔壁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弄得四邻皆知,唯独瞒着武大。谁料,小厮郓哥来寻西门庆卖梨,说破潘金莲与西门庆之事,被王婆打骂。郓哥一气之下,引武大前来捉奸。不想武大反被西门庆踢中心窝,卧床不起。
可怜武大卧床数日,潘金莲却只顾与西门庆厮混,对他不闻不问。武大气不过,只好搬出武松来。潘金莲心下害怕,与西门庆、王婆商量如何处置。王婆想出一条毒计,教潘金莲在武大的药中下毒,再毁尸灭迹,弄个死无对证。
潘金莲依王婆计划毒死了武大,并在王婆的帮助下收拾了下毒的证据。另一边,西门庆贿赂官府和前来勘验武大尸身的何九,而后火化了武大尸身。幸得何九良心未泯,更兼惧怕武松,悄悄留下了武大的骨殖。
武松从东京回来,见哥哥死了,心下起疑,寻到了何九。何九将王婆请他去验尸、西门庆贿赂于他,以及武大中毒身亡等事一一告知,并取出了西门庆给他的银子和武大的骨殖为证。
武松又寻到郓哥,知晓了武大捉奸被打之事。他本想到官府告发,将潘金莲与西门庆等人绳之于法,怎奈县令收了西门庆贿赂,一味推诿搪塞。武松无奈,将街坊四邻请到武大家中作个见证,逼迫潘金莲与王婆招认了杀害武大的事实。
而后,武松一怒之下,砍下了潘金莲的头颅。
2.潘金莲的特点
潘金莲是广为人知的角色,她的身上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潘金莲最后被武松杀死,也与她自身的这些特征有关。总的来说,潘金莲有如下特点:
一是貌美。原著中对潘金莲的容貌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作者借武松之眼所描述: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纤腰袅娜,檀口轻盈。这虽然也看得出潘金莲容貌之美,却远不如侧面描写有说服力,比如,潘金莲在清河县做使女时,那大户时时纠缠于她;再如嫁了武大后,也时常有些浮浪子弟去搅扰;又如西门庆见了潘金莲只一眼,就立时神魂颠倒,在潘金莲的住处附近不住来回踅摸。这些都足以证明潘金莲确实是貌美如花。
二是女红颇好。潘金莲做的一手好针线活。王婆也是利用这一点,以帮忙做寿衣为由,将潘金莲引到茶肆中,通西门庆见面。
三是放浪。潘金莲的放浪由两个情节就可以看出。第一,她勾引武松。她与武松独处时,主动触碰武松的身体,又把自己喝了一半的酒递给武松,并说,“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第二,她对西门庆的勾引毫不抗拒。西门庆在王婆的授意下试探潘金莲,潘金莲却先捅破了窗户纸,说,“官人休要罗唣!你有心,奴亦有意。你真个要勾搭我?”可见潘金莲在男女之事上是很主动的,也足证明她的放浪。至于她为何如此放浪,想来,一方面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容貌颇为自信,却偏偏有没有遇到如意郎君,所以她需要有人来欣赏她;另一方面,她嫌弃武大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想必也不愿和武大同床共枕,生理上自然也得不到满足。
四是狠毒。最可体现潘金莲狠毒之处,并非是她在武大的药中下毒,并强灌武大。下毒这个短暂的动作并不能像另外两个细节一样将她的狠毒刻画得教人胆寒。第一个细节,是武大被西门庆踢得卧病在床,一连几日,潘金莲非但不闻不问,还浓妆艳抹去与西门庆偷欢,显然是想让武大自生自灭,其狠毒可见一斑。第二个细节,是武大服了毒药后满床翻滚,口中不住呼喊,潘金莲拿被子捂住武大,更是骑在武大身上,直到武大没了声息才松手,想想便令人不寒而栗。
五是愚昧。有人说,女人的智商和容貌成反比。笔者并不赞成这种观点,但用来形容潘金莲却正合适。王婆和西门庆定下了杀害武大的毒计,却全交由潘金莲实施。虽然潘金莲是最佳实施者,可是她从头到尾都未发一言,王婆与西门庆将砒霜交到她手里,她便老老实实去做,仿佛不加一丝思考。反观西门庆,在整个过程倒像个旁观者。
3.潘金莲因何敢毒杀亲夫
除了毒杀武大,潘金莲本来有很多选择,却偏偏选了一条看似光明的死路。那么,她为何会选择毒杀武大呢?原因有五。
第一,自身不安分。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是她自己的放浪,引来了西门庆。若她洁身自好,哪里会有后来的事。她勾引武松时,武松便说过,“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武松前往东京前,更是告诫过她,“篱牢犬不入”。可她终究控制不住欲望,想与西门庆做一对长久夫妻,最终走上歧途。
第二,王婆教唆。在毒杀武大的事件中,王婆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没有王婆,西门庆也许不会勾搭上潘金莲,至少不会那么容易。武大向潘金莲提起武松,潘金莲和西门庆首先感到的是惶恐,而王婆却一步一步诱导,最后同西门庆定下了这条毒计。
第三,潘金莲自己没有主张。前文说道,在定下毒计的过程中,潘金莲一语未发,只是老老实实去实施毒杀亲夫的计划。其实,除了毒杀武大,她还有其他选择,例如好好照顾武大。书中,武松得知真相,并非马上去寻仇,而是先去告官,由此可见武松心里还识得法度,他日后回来,就算得知潘金莲与西门庆之事,只要武大无恙,他也不至于杀人。可是潘金莲全然不加思考,只像个提线木偶一般任由王婆和西门庆摆弄。
第四,武大暴露底牌让潘金莲铤而走险。武大卧病在床时,潘金莲对他不闻不问,不得已之下,搬出武松来威胁潘金莲。可是,武大并不知道,轻易将自己最大的底牌暴露出来,只会加速自己的死亡。正是在恐惧的支配下,王婆等人才起意毒杀武大。
第五,武松不在阳谷县。武松是武大最大,也是最可靠的保障。武松此时不在阳谷县,这是王婆敢于提出杀害武大、潘金莲敢于实施的主要原因。试想,若是武松在阳谷县,听到武大被西门庆踢中心窝而卧病在床,不把阳谷县闹个天翻地覆绝不算完。哪里还有后面的事。
潘金莲选择毒杀亲夫,其实还是欲望作祟,经受不住诱惑,欲望在与理智的交锋中占了上风,以致落得惨死。
4.历史上的潘金莲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虽然名气颇大,但不如《金瓶梅》里的潘金莲形象丰满。《金瓶梅》是兰陵笑笑生借树开花,那么《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有没有原型呢?
历史上,潘金莲确有其人。与小说中放浪、狠毒的形象相反,现实中的潘金莲却是实实在在的大家闺秀,且淑德贤惠,其夫武植(字田岭,幼年时被称为大郎)是个清正廉明的县令。两人共养育了四个儿女。清河县的县志明文记载了武大郎夫妻的真实一面。
两人尤其潘金莲,以截然相反的形象出现在《水浒传》中,其实另有原委。话说武植的一个旧识逃难到武植处,希望武植资助自己。武植暗中使人到这个旧识的原籍为其修建了房屋,却未告诉他。这个旧识久不见武植动静,愤而离去,并散播谣言以泄愤。三人成虎,谣言终于传到施耐庵耳中,又被写进了《水浒传》。
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了歉意,并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写下了道歉诗。
作者:焚琴煮鹤,忝为人民教师,喜欢文学、音乐,喜欢在文字中表达情感的工科男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