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深远的三次选择

最近半个月一直在看漫威系列的电影,也为了弥补一下过去的岁月吧。想起大学的时候,一个闺蜜谈到美国漫威系列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是无感的;参加工作之后,同事们追零点上映的电影,我也没法理解,甚至觉得蛮可笑的。而如今,我觉得自己蛮可笑的,放佛与很多事情脱节了。还记得当初跟舍友一起去看《蜘蛛侠》,舍友看得激情澎湃,而我似乎“听不懂”。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挫败,在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哪怕是同一个事情,很难达到“高峰体验”。

我开始反思: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外面的事物,尤其是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不要一开始就排斥,站在对立面。

这也是最近最大的改变,再跟朋友们谈起美国的电影拍得真带劲,也很厉害,在20世纪90年代拍出这么超前科技的电影,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朋友说,我变得成熟了,我说是啊,人生当中总有那么几次,会感觉突然一下子长大了。说到这里,时间放佛拉到了对我影响深远的三次选择。

与我而言,截止目前,有三次感觉突然长大了。

第一次,发生在高中升大学的时候,决定远离自己的故乡,想要去到更远的地方。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对于一个小乡村的孩子,这个决定震惊了亲戚好友,接踵而来的是四面八方的反对声音。也不知道当初是有一个信念还是青春期的叛逆,最后的结果是我还是离开了,去到了我以为的“远方”。这在我的记忆中,是第一次的“反抗”,很高兴,我获得了我理解的“胜利”。

离开了熟悉的故乡,来到当初都流传气候环境恶劣的北方,凭着骨子里的不服输的劲,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想要改变,必须靠自己,如果没有显赫的背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就是知识了。这个理念也一直是我的信念。

靠着这个信念,不管是毕业还是参加工作,似乎都走在身边同龄人的前面,这也让我的身边很少有聊得来的朋友。尤其在大学,我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是学长学姐,不知道为什么,跟他们在一起总能看到我看不到的未来。这个习惯也影响着我的第一份职业规划。

第一家的实习单位是金融公司,当时选择的理由是为了锻炼自己内向的性格,所以一开始做了销售,顺便可以解除最优秀的金融人才,当然男孩也多,顺便可以解决单身问题,不得不说,那时候就已经学会,为一件事想三个以上的目标。这个习惯后来也影响着我很多的决策。

在公司待过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总监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跟她一起“负责新的业务”,这个让我很动心,同时也觉得很有挑战,离开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事实证明,后面我又不断的自我重启,开启了好几段职业规划,也让我在不同的领域有了涉猎,好的消息是,个人能力在解决问题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副作用是每个行业待得时间很短,很难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发展。

还记得当时因为这份“橄榄枝”咨询了身边的好多朋友,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最后说服我自己的理由是:这种机会只有一次,但是现在的日子还可以重来。不去经历,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可能。对,就是这个理由,让我放弃了当时的所有(其实也无所谓所有,只是放弃了熟悉的生活环境)。

现在想想正是这个经历让我更加独立,学会了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段职业经历里面,开阔了眼界,也学会了与自己相处,每天都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一个个目标。

时间过得很快,公司也从最开始的一个人发展到3个人到10个人,也开始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许我从一开始就不擅长处理各种职场关系,最后我选择离开,当然中间也因为一些问题闹过矛盾,只是不认可公司的某种管理方式,可能是在知道无力改变之后,选择离开吧。这个观念也贯穿着我后面的一份职业。

我的第二份职业说起来听戏剧化的,因为在某个社群做兼职,然后被召回全职的,这是我真正意义的回归。想起当初因为想要看看更大的世界而选择去远方,而如今在经历的今年,开始想要回归。这与当初离开的心境不是一样,这一次似乎更加坚定。

或许不管我当初毕业选择留下继续完成学业,还是最终选择回归故乡,这一切我时刻记得都是我自己的选择,相比一成不变的生活,我更希望生活是充满各种挑战的。因为内心一直想回来,再加上前东家对我的邀请,一咬牙,就回来了,在回来之前其实有个两份工作的过渡,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肯定会回来,只是时间的早晚。

而三年前决定回归,比我预定的计划要早半年,这个习惯也影响着我后面的生活,凡是喜欢订立计划,然后通过时间去检验成果。回想起当初决定回来那一刹那,内心有过不安,也做过最坏的打算,毕竟新单位没有任何的承诺,团队也靠着最开始的三个人的信念,发展到如今20人的小团队。

如果要追溯到第三次的回归吸引我的是什么,就是个人魅力,我相信我追随的人,他会给我 一个发展的舞台,凭着这个信念,在这三年里,不管多么艰难的环境我都挺过来了。而如今,我已经离开单位3个月了,最后离开的理由也是因为太信任了带来的失望。

在这主要的三次经历中,我发现每一次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相比大多数人来说,在我的心中好像并没有多少后悔,偶尔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得到的教训,不管是刚毕业选择一个去一个创业公司,还是后来选择离开加入故乡的创业公司,在这个选择中,我把对某个人的崇拜看得过重。导致最后一旦因为某个信念崩塌,就会离开,这个是需要反思的。

通过分析过去,我开始理解,未来在遇到类似的情况,至少我可以做到,把对个人的崇拜设置一个比例,不让其影响人生的重大的决定。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听取意见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分值区间,不能完全不听,但是也不要完全听,把握一个比重关系就好。

现在回过头看这些经历,让我明白要想不草率的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应该从市场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很少有人可以真正明白自己喜欢什么,自己喜欢什么职业。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适合做什么,这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去不断的优化迭代自己,提升自己的身价,而在你有一天可以通过某个专业技能养活自己,并且无可替代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继续寻找其他的挑战。这个方法可能比一开始去相信某个导师,某个职业生涯规划测试等等靠谱得多。

最后,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好的职业规划。

whileTrue:

  learn()

by 静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深远的三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