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从郑伯克段看时机的重要性

中学课本里一篇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都是正妻姜氏所生。因为姜氏生大儿子的时候难产差点丧命,所以姜氏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顺产且聪明伶俐的小儿子。姜氏多次劝郑武公立小儿子段为世子,将来继承国君的位置,但是郑武公最终还是坚持立长不立幼的礼法。在郑武公去世后,大儿子寤生成了郑国国君,即郑庄公。可是母亲姜氏还是不死心,先是逼迫郑庄公把富庶的“京城”封给段,后又与段招募军队,私下约定里应外合把郑庄公赶下台。实际上这一切郑庄公和手下大臣们都心里明白,大臣们也多次劝谏庄公除掉段,但庄公认为时机还未到。段把庄公的沉默当做是软弱,更加肆无忌惮起来,大肆招兵买马,造反迹象更加明显了。看时机差不多了,庄公以出国朝见周天子为借口离开了国都,其实已经安排了军队埋伏在国都周围。姜氏见国都空虚,立即通知段。段率领军队企图攻占国都,结果被埋伏的军队包围。段被迫自刎身亡,而母亲姜氏被郑庄公赶到乡下居住去了。

这个故事常常被人作为“欲擒故纵”的经典案例予以引用。郑庄公对弟弟的野心和不臣之心实际上是早就了然的,但一直没有动手,一方面是碍于当时的礼法,如果贸然动手,必然会落得个不仁不孝的骂名;另一方面是姜氏和段的阴谋还没有公开化,如果此时动手,没有证据,怕别人不服。所以郑庄公一直忍而不发,装着老实好欺负的样子,庄公越恭顺,姜氏和段就会越放松警惕,更加放肆,庄公的冷静与段的疯狂就像有经验的猎手面对放松警惕到处撒欢的兔子,高下立见。等到他们的动作越来越明显,庄公再用引蛇出洞之计,一击而中。

可以说郑庄公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对时机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一开始对母亲恭敬顺从,母亲叫干啥就干啥,弟弟要啥给啥,塑造了良好的人设形象。接着,面对弟弟的嚣张跋扈,庄公忍气吞生,故意示弱,让姜氏和段自我暴露。引蛇出洞,更是让他们乱臣之心彻底暴露在天下人面前,从而让郑庄公占据了道义的至高点。最后彻底解决,冷血无情,弟弟段逼迫自杀,庄公将母亲赶往乡下,并发誓,“不到黄泉,母子不相见!”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欲擒故纵”的例子。恋爱中的女子故意几天不和对方见面,让男子辗转反侧“寤寐思之”,思念更浓;电信公司豪气送你10G流量,让你“流量放心用”,用了几天后你就会去办更高费用的套餐了;竞争对手会以此手法让你放松警惕,最后踢你出局。有句俗话说,上天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所以人还是要懂得自控,什么时候都不能飘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从郑伯克段看时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