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学问之道与今天的学问之道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孟子的观点,性本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孟子的学问之道与今天的学问之道有什么区别吧。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则孟子的话中来分析孟子的学问之道。

孟子在一则说到:弈秋是一个举国无双的下棋好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弈秋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但另一个人表面上虽然在听,但内心以为会有鸿鹄将至,然后就想拿弓去射他,思路根本不在下棋上,虽然他们两个都在学习,但是差距却很大,那这是智商的不同吗?肯定不是的。

所以,这一则寓言表面上想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做事要一心一意的去做,不然如果你和别人一样聪明,那我迎接你的也只有失败,但其实,他内在想要体现的就是我们要专注于道,我们朝向的方向以及志向。其实我们只需要看专心致志的字面意思就可以了,就是不断专心,然后去达到你的志向。

这一则告诉我们的不但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人的观点,以及内在和孟子的观点以及内在的差距。

首先,当时百家争鸣,其他家在战国时期给别的君王推行的都是霸道,谁拳头硬就说的算,说的都是一些富国强兵以及侵占别的国家的想法,比如说当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以及那些有说的纵横家等等等等,这些层面都是有着双刃剑的理性层面,就这个其实跟原子弹的方案很像,你要理性,你可以去不断的扩充知识,但你也有可能发明出原子弹的方案,然后毁天灭地,而这里也就是他们理性的双刃剑的另一个不好的层面了。

然而,孟子的观点就是他行的是王道,而这里的王道就是在德性层面的了。而王道要做的就是取那个义,因为如果有那个义在,你最终国家的存活下来才有意义,而不是只为了本能层面生存下来才去存活。

孟子在另一个论述中提到了舍生取义,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大前提,就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是指只能在生与义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前提。

而孟子的观点就是生命是我十分想要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我比生命还想要他,那就是义,然后有一个东西我比死还痛恨他,那就是无意义的苟活,孟子在之前的文段中也提到过,没有了本善的人们,也不扩而充之的们,那就是禽兽。

之后,孟子说到一碗饭,一碗汤,得到的人们就会活下来,但是如果没得到的人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随便,把一碗饭踩脏了,给一个要饿死的人,那他也不会去吃,这里孟子想带出的就是,如果我要受到很高的俸禄,但是这个俸禄却不是为了我本身的礼义而受的,那么这些俸禄对我有什么用呢?如果我瘦了,那我的本善的心就被遮掩了,这里孟子提出的就是如果为了优厚奉禄而不为了本善的心推行王道,就接受了这个奉禄,那这样做就是丢掉了人的本心,丢掉了道。孟子在另一则论述中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如果我们把本有的善心放失了,那么就十分的悲哀。

现在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了孟子的学问之道,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学问之道了。

其实我们现在的学问之道相对而言,更多的就是不断的汲取那些知识,也就是更多的是理性层面的东西,但是孟子所想强调的东西就是,我们为何而学这些理性层面的东西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专心致志中的专心学习,而孟子所想强调的则是专心致志中的致志,也就是强调的学习的意义与方向,如果没有了这个意义与方向,那么你平常学习也就是毫无意义的,就会像弈秋教的另一个人一样,只想着鸿鹄将至,而不是为了那个学习背后的我们的志与方向。

其实我们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而言,需要舍生取义吗?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极端的是与否。因为我们现在学习生活而言,并不会遇见那么多的,比如说,要在生和义之间二选一的极端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生活而言,大多数生和意识不冲突的,比如说帮小朋友拿一个重物,或者是教同学一道题,我们现在没有需要去舍生而取的极端的义,而且孟子所强调的学习的意义与方向,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去学习的,因为我们如果不去了解学习的意义与方向,以及舍生取义是为何,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随随便便,因为一件小事情,本不需要去舍生的事情而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就比如说当时西汉的腐儒都要举孝廉,结果我们现在弄出来了一个只是为了舍生而取义,那么这就肯定不是孟子所想强调的了,因为不可能我们生活中遇见每一个义的举动,都是一定要舍生的,这太极端了。

这就是孟子的学问之道,以及我们现在该不该舍生取义的我的观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的学问之道与今天的学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