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有近 2000 座寺庙,想在有限的旅途中探索其中的奥秘,是需要提前做些功课的。在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大小昭寺之外,另一座拉萨北郊的寺庙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路向北
秋季的拉萨,早晚温差的变化尤为明显。考虑到徒步是件不那么轻松的事,我除了相机没带太多东西,吃过午饭才出发,想赶在下午阳光最灿烂的时候登上寺庙所在的山头。
从公交车终点站下车,街边是一家挨一家的甜茶馆。午后晴空万里,吃完了饭的人们在门口的大太阳伞下享受着被过滤后温暖却不强烈的阳光。人们谈笑着,气氛有些热闹,丝毫没有我想象中荒郊野岭的样子。
根据导航显示,到寺庙不算曲折,3 公里左右的路程我预计 1 小时内可以徒步到达。最初沿路两旁都有商铺,酥油茶店里留着鼻涕的孩子,牦牛肉铺门口有些吓人的牛首,还有车窗里向往张望的眼神,我一路走一路观察着街上的店与人,炎热天气下一个人的上山之旅总不至于无聊。
上山的路看似只有一条——向上即可,但盘山路走起来真的很容易出岔子。每个路口都必须用心抉择,选错了方向就要耗费巨大的代价才能重新回到正轨。边走边拍让我走了很多冤枉路,徒步将近一个半小时后,再看导航,距离山顶反而比最初还远。
沿路终于有车经过,我试探着叫了滴滴,没几分钟还真有司机接了单。一上车我就跟司机说好是去山头上那个寺庙,他心领神会但还是走错了路,这倒是让同样迷失的我舒心了一点。原本还在纠结要不要为了最后这两公里打辆车,最后那一段只有黄土没有人烟的山路也让我坚信做了正确的决定。临下车,司机替我犯起了愁:“等下你可怎么下山呦?这边都没车的!”
“那就走下去好了!”我其实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个问题,毕竟眼下要做的是抬头仰望巨石上的神圣。
巨石上的神圣
距离色拉寺五公里内,有一处叫「乌都拉」的山坳,在藏语中是宝伞山的意思。山坳南坡长着一块巨大无比的圆石,突兀雄奇,形状像是一只灵龟。
传说文成公主刚嫁到西藏的时候,依据80种搏唐数理及五行图推算,指出北方有神龟,松赞干布亲自到拉萨北郊视察,果真发现宝伞山上的巨石,心中大喜。宝伞是藏传佛教最珍视的八个吉祥物之一,龟象征福寿千年,都是祥瑞的征兆,松赞干布便于巨石之上修建了帕邦喀寺,意为顽石山。
帕邦喀寺原本有 9 层高,不幸的是公元前 841 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对佛教采取禁绝措施,帕邦喀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历经多次修缮保留了最下三层的建筑。幸运的是历史悠久的怙主三尊(即密宗事部三怙主,为佛部之文殊、金刚部之金刚手、莲花部之观音)浮雕像和吞弥·桑布扎最早书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刻石幸存了下来。
我跟随牛的脚步,来到巨石脚下,偶遇了一个广东阿姨。因为都讲白话,她便一边拍摄一边和我聊起天来,骄傲地说自己徒步上来,已经绕着寺庙参观过一遍,等下还要徒步下山。我把帽檐往下压低了些,遮住晃眼的光,看着她略微沉重的背囊,感慨徒步参拜实则是一种境界。
帕邦喀寺是历代达赖喇嘛转世后礼佛受戒的庙宇之一,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尊荣,很多藏民和佛教徒都会慕名前来朝拜。我跟随一组藏民进入佛堂,学习他们的样子绕着油灯祈福祈愿,走出佛堂前留下一点香油钱。
门口的老僧人一直微笑。我跟他打招呼:“您好!” 他双手合十,回复我:“你好!” 我问他在这座寺庙里多久?他却摇摇头,又问了一次,他摆摆手,原来「你好」是很多僧人和藏民唯一知晓的汉语。旁边的藏民热心地用藏语翻译给僧人,然后跟我转述僧人在这里已经超过 30 年了。我又问这座寺庙有多久的历史?僧人说这就久了,已经 1400 年了。
在历史的千年轮回中,对僧人而言,自己的 30 年或许不过是弹指一挥。
一场听不懂的辩论
在西藏,辩经是一种学习佛教教义的一种方式,已经延续了上千年。最因辩经负盛名的是色拉寺,不少游客都为了一睹僧人们辩经时的风采前去观摩,已经成为西藏旅游必打卡的景点项目。我一向对太流行的事物不感兴趣,没想到却在这个深山寺庙中看到了一场更纯粹的辩经。
山顶有一片绿色帷幔遮起的阴凉,年轻的僧人们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辩”。他们口中飞快地用藏语念着佛经,虽然听不懂内容,但光看他们的动作和阵势就足以心生敬畏。
僧人们的左臂上会缠绕一串佛珠,表示代佛发问、求佛支持;右手会随着身体后仰而高高抬起,和左手相击发出清脆的响声,随后右手又会向下滑动拉回。这套动作看似连贯,实际上有多个佛学深意:
高扬的右手表明文殊菩萨的智慧(另一种说法是剑)就在身后,可以斩掉无知;
双手击掌表明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啪的一声,代表无常,瞬起瞬灭,一切稍纵即逝;这响声会击穿人们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邪念;
右手向下压,是想将贪嗔痴压下去,随后又向上提,是希望通过善念把苦难中的众生解救出来;
在受辩者脑门上拍的一掌,则类似禅宗的当头棒喝,既可以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也可以让气氛紧张起来,有利于集中精神。
辩经时,僧人们情绪高涨、神采飞扬,虽语言不通,但仍可想象他们引经据典,用所学所感讨论时间奥义。我抬起头,再次仰望巨石上的神圣,发现刚刚遇见的老僧增欣慰地看着辩经的年轻僧人们,露出了笑容。
要不要搭顺风车?
天色已不早,我最后站在山顶俯瞰拉萨,跟牛群告别后,决定徒步下山。刚走出一小段路,一辆的士缓缓经过我身边,后排车窗摇了下来,一个抱着头巾的女生问我:“你也下山吗?要不要搭顺风车?”
我没有拒绝这份好意,这让我想起去年也差不多是这时候,在柬埔寨从吴哥窟建筑群离开的傍晚,同样有一辆车停在我面前,一个好心的外国游客问我要不要搭个顺风车。或许佛教圣地确实是有某种神奇力量吧,总能激发人的善念。
车上的女生善良中透出一种高贵,她的防晒工作做得很好,头巾、墨镜、防晒服,让我甚至完全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我给她浏览刚刚拍摄的照片,传了几张她喜欢的给她。她很开心,说西藏的天真蓝,发动态都不用 P 图了。
我陪她在色拉寺下了车,在寺前广场转了转,我们彼此交换了名字,虽然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她叫什么,但她那种有点港台腔的声音一直留在记忆里。
那一天我已经完成了我的目标,余下的体力和精力并不能很好的再爬上山朝拜另一座寺庙,她也并未劝说我陪她一起,于是她继续上山,我准备下山。没有留联系方式,也没有客套地约好下次再一起出游,就只是友好地道别,我望着她的背影,转过头走向相反的方向。
我们在旅途中遇见的人,多数时候都是一遇见就知道彼此不会再相见,所以好好告别或许是表达有幸认识对方最真挚的做法。但如果真的有缘,即使不记得名字,也依然会记得她的声音或眼神;即使没有留过微信,也还是会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