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孟子的六世祖,姓姬,名何忌,史称孟懿子。孟是孟孙氏的简称,懿是死后追封的谥号,子为尊称。


古人的姓氏问题比较复杂。


春秋之前,平民只有名,无姓也无氏。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会以封邑、官位等为氏,以表明具体出身。这是因为贵族一夫多妻,往往子裔众多,繁衍分支不少,需要用氏来区分各同姓分支。


由于各人的际遇各不同,古人父子兄弟之间,也会出现不同氏称的情况。譬如孟懿子的弟弟叫南宫敬叔,南宫是其氏。


战国以后,平民地位上升,开始拥有了姓,于是百姓就成为广大平民的统称。


秦汉之后,姓氏合一,遂成我们现今使用的“姓氏”模式。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只称姓,譬如说:先生/小姐贵姓?免贵姓孔。再譬如说:孔先生哪里人(籍贯)?……氏的功能被籍贯所替代,不再是主流用语,只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使用,如编修家族成员血缘关系的《×氏家谱》或《×氏族谱》,会使用氏来区分族群。




孟懿子之父孟僖子,临终时留下遗命,要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兄弟拜孔子为师,学习礼制。


因此有了本章的孟懿子问孝。


其时,鲁国朝政被三大公族把持,鲁国君暗弱无力,基本成了傀儡。孔子非常看不惯这种情况,认为这是违礼乱政。而孟懿子正是三大公族之一孟孙氏的宗主。


故而当孟懿子问孝,孔子答曰:“无违。”


这是一个饱含深意的回答,无违二字确实包含了整个孝道,然而也包含了整个礼制。孔子借此机会,很含蓄的劝诫孟懿子,不要僭越君臣之道,要还政于国君,以尽臣子的本份。


不过孔子的劝诫,孟懿子明显没有听进去。




后来,孔子受到鲁国君的重用,任大司寇,执掌鲁国法令。


孔子为了重树国君权威,收归权力,进行政治改革,定下堕(huī)三都的策略。


周礼规定,为预防日后造反,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十八尺,然而鲁国三大公族的封邑城池,远超这个高度。于是孔子运用手上的权力,要拆掉这三个邑城僭建的城墙,以打击和削弱三大公族的力量。


孔子此举,受到以孟懿子等三大公族强烈抵制,最后发生了军事对抗和叛乱,孔子堕三都的策略失败。此后,孔子不再受鲁国君的信任和重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懿子问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