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这本书能让你对中国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有一个并非唯一,但正确的视角。

重点推荐投资工作者阅读。

近几年有幸接触过一些地方官员,他们的睿智机敏总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些经验中我也逐步理解了政府在招商引资和地方发展中做出的努力与工作逻辑。《置身事内》将这些具象化的事件进行逻辑抽象,并从资源、财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予以阐释,主体跨度大,数据资料多,是让人快速读懂政府行为与中国经济的读物。

全书两部分,八章。

上篇微观机制,分别是地方政府的权利与事务、财税与政府行为、政府投融资与债务、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四个方面。

要理解政府治理和运作模式,首先要了解权利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既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也包括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

决定各级政府事权的三大原则: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三大原则的共同主题是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与冲突。

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地方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由行政区划决定,但信息优势始终是权力运作的关键要素。

激励相容,能评价和奖惩工作业绩的上级,能决定工作内容的上级,受下级工作影响最大的上级,应该尽量是同一上级。除了上下级间激励相容,工作目标和官员自身利益之间也要求激励相容。激励相容原则首先要求明确地方的权利和责任,其次是权力和资源的配置要制度化。

分税制改革对政府行为的影响,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由于财政包干制,催生了大量基层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之后的快速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人力资源基础。分税制改革后,财权集中到了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维持运转。但几乎所有省份,无论财政收入多寡,债务都在扩张,并由此催生了土地财政。可见政府债务问题根源不在收入不够,而在支出太多,因为承担了发展经济的任务,要扮演的角色太多。债务问题是涉及政府角色的根本性问题。

土地资本化在于可以挣脱土地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由此产生的能量支撑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投资。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成为这种抽象资本,从而聚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地方城投公司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地方政府一手低价供应工业用地,招商引资,换取税收和就业;一手高价供应商住用地,取得卖地收入,从而快速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京东方例子里面的细节很感人,2005年前后,国内彩电巨头TCL、创维、康佳、长虹等计划联手解决“卡脖子”问题,于是拉来了京东方,在深圳启动了“聚龙计划”,想借助财力雄厚的深圳市政府的投资,在当地建设6代线。通过行业自身的整合去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创新,这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企业家精神的最好诠释,这些情节也可以参照另外一个立足企业视角的《激荡三十年》。由于京东方生产线投资巨大,很自然首先要谋求与财力雄厚的深圳或上海合作,但两次都被夏普搅局。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合肥和成都项目上马。

下篇宏观现象,分别是城市化与不平衡、债务与风险、国内国际失衡、政府与经济发展四个方面。

主要分析政府在财税制度的改革后通过土地资源充分资本化快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但这种重土地轻人的模式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推高了房价和居民债务负担,并拉大了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加重了地方债务负担,企业、地方政府、居民三者债务相互作用,增加了整体经济金融风险。同时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消费长期被轻视,各类资源向企业转移,居民收入和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足,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在内部无法消化的产能向外输出,加剧了贸易冲突。

读懂了这部分,你就会对当前的贸易政策、对外援助、三新一高、拉动内需等等一系列政策导向有了全新体会。

见到这本书的一个月前,我受托对西安进行了一些投资决策前的市场分析,当时提出了第一是,房地产依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房地产影响广义财政的收入来源有四个渠道:一是土地出让收入,二是房地产相关税收,三是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四是城投企业的土地抵押融资。第二是,加大土地出让力度是地方政府在疫情后提振经济的主要手段,但土地放量将造成地产开发销售端库存激增,价格增长乏力。重点分析了武汉在后疫情时代发布相关政策,促进土地出让,但因土地端供给一手房总量增加,在一手房销售总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2021年各个项目平均销售情况不理想。基于上述两个判断,西安在与武汉同样的时间点受到疫情影响,西安有理由、有动机继续推动其土地市场成交量走高。但未来两年也极有可能面临如武汉2021年的销售困境,库存大幅增长,销售价格上涨动力不足。这其中的逻辑尚未见到其他报告中有类似的研究,但在本书中得到了印证。

当然已经有很多的智库机构在债务端通过政策和模式创新研究,降低政府债务及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并且采取了富有成效的举措。我相信这些尝试,将极大的改善各级地方债务并逐步引导转变发展模式,引用本书作者的一句话“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

最后,再次推荐亲自读一读兰小欢教授著《置身事内》。

你可能感兴趣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