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定义的“标签”

看到一篇文章,关于“为什么我们会紧紧抓牢诸如“千禧一代”,这类给一代人贴上空洞的标签。”看完很有感触。

其实,贴标签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标签可以用于区别商品,在超市中不同商品被赋予不同的标签,上面有产品名称,生产日期,生产产地,配方原料以及使用说明等等,可以使人清晰并快速地了解一个物品能带给人的用处和价值。

商品标签

但不知何时开始,标签渐渐也迁移到了人的身上,沉默寡言的人都内向,处女座的人都追求完美,程序员都喜欢穿格子衫,相信这些标签带来的刻板印象我们很熟悉,有根据性格或喜好来界定的,也有根据人群来界定的,比如这篇讲述“千禧一代”的文章,文中提出过人们将这一代人赋予最自私,最自我,也最颓丧的标签,不安分和高消费是这一代的特点。

千禧一代

为什么人们喜欢贴标签?文中写道因为需要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一些不变的规律,生活是变化的,而变动意味着会无法预测,人们试图应对这种无常中寻找一些普遍规律来维持一定的安全感。而同时,树立一代人的刻板印象对每个人来说,可以不用为性格上的不讨喜的方面承担责任,个人只是时代的产物,归咎于时代的趋势。我觉得“贴标签”的意义就和商品一样,可以快速区别不同的人的性格,爱好,特点等等,但是我觉得这种行为的背后也有许多不妥之处。

举个例子,以前听过一些对女生的看法,比如女生学不好理科,女司机开不好车,诸如此类对女生的标签,其背后也否定了一个人的潜力,虽然也许有一定的依据,但会不会许多人在尝试之前就打了退堂鼓,或是在失败受挫时就以标签为借口放弃继续前行的勇气,将标签作为拦路虎,将失败归咎于别人口中的标签。

再或者说,我们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等作为标签,可能真的只是一种片面的了解,因这个标签贴上的同时而丧失了对这个人更深层次的了解,以简单的一个定义遮住了一个人的全貌。殊不知人是立体的,多面的,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很难以一个简单的标签来定义,不是像一个物品那样能清晰标出原料、成分的全貌的。

所以说对于定义的标签,自己不要因此裹足不前,人是不同的,也是会变化的,与此同时,与其给他人贴上标签,不如多和那个人聊聊天,深入的了解比仅仅简单贴上标签更有意义与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法定义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