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中王顶男婚姻不幸,原来与家庭教育有关?

热播剧《少年派》中王顶男本来是唐元明的学生,两个人婚后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娇娇,一切表面看起来多么美好。但王顶男婚后做了全职主妇,不干活、不好好照顾女儿,花钱还大手大脚,总想着一夜暴富。

多年的婚姻中早已出现了裂痕,后来王顶男越来越过分,因为投资缺少眼光头脑,把自己家的钱包括父母的养老钱一共两百多万全部赔光,自己还一直在推卸责任,而后也失去了跟唐元明的婚姻,最后王顶男被激发出了体内家族精神病遗传史的因子,彻底疯了,住进了医院。

不过俗话说“有因必有果”王顶男的人生到了这步田地,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而造成王顶男偏差的人生观、金钱观,还有承受压力的能力,这些跟王顶男背后的父母有分不开的关系。

当王顶男赔光了家里的钱,王胜男气急之下骂了王顶男,可王家父母却一直袒护,母亲说她自己鬼迷心窍了,王父更是直接让王胜男滚蛋,从这里就透露出来她的原生态家庭教育问题。

王顶男做了错事,父母也不追究原因,不帮助孩子分析这件事情的利弊对错,王父的一句“没工作我养着”,面对一个三十多岁的巨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这样说,真的是好讽刺的画面啊。



如果王顶男从小就接受过挫折教育,而不是父母一味的袒护,出了事为了安抚孩子就把责任都推到别人的身上,王顶男的承压能力也不至于这样差,面对人生变故就一下子疯了!如果从小就经历挫折,磨练自己的意志,怎么会轻易就疯了呢?所以很多时候真的就是“惯子如杀子”,骄纵是罪魁祸首。

一、孩子被骄纵养育导致什么后果?

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什么都为孩子安排好,不让孩子受半点挫折,殊不知,这样很可能会害了他们,现在孩子因为骄纵问题对家长拳脚相加,甚至毒杀父母的新闻比比皆是,真是骇人听闻。

新闻一:家长不给孩子买玩具,竟造孩子暴力对待

一个小男孩只因母亲拒绝给其买玩具,而在广场上哭闹并且抓母亲的头发。母亲疼痛央求放手,一个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却被男孩一声“你滚”骂走,最后男孩更加张狂,竟然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母亲被憋得满脸通红。


新闻二:13岁的少年罗某,向母亲谭某要钱时被拒,心生愤恨,遂拿起手边的锤子,狠狠砸向母亲,在母亲被砸伤倒地后,又将赶来的父亲罗某砸倒。之后捡起父亲的身份证便躲到了镇里的网吧,后用父亲身份证买票逃去云南。


父母不让孩子遭受挫折,使得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太差,总有一天当他独自走向社会,遇到假恶丑的时候,没有任何承受力和抵抗力的他,极有可能因无法面对挫折,便采取极端行为,最终走向犯罪之路。

余秋雨说过:”美与丑的极端性对此,便是人间与地狱的差别。”

长期骄纵养育的孩子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寻求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迁就和忍让,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不知满足,让孩子觉得他是最好的,别人都要照顾他,围着他转,以他为主,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发脾气。

王顶男从就被父母小娇宠,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结婚后更是变本加厉,变得更加自私,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妈妈生病了,也知道关心老人,就自顾地炫耀自己。

2、别人都应该爱我,为我做事是应该的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让孩子觉得别人就是应该爱我的,为我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

婚后王顶男好吃懒做,不上班,不思进取,成了全职主妇,花钱大手大脚,丈夫忙工作,她不能理解丈夫的辛苦,还总抱怨和猜疑丈夫外面有人了。

3、无法独立,不愿承担责任

骄纵的孩子被家长养成依赖心理,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不愿承担责任,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王顶男投资被骗失败以后,她根本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错误,不是想办法解决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反而是推卸责任,不停的哭,以受害人的姿态自居。

父母一直习惯于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孩子就会对这些付出认为理所当然,不会时刻心存感恩,家长的爱变相为一种伤害,放纵和溺爱操控了未成年的孩子的手,泯灭了他们感恩的心,让他瞪大愤怒的眼,举起了冰冷的刀


二、孩子为什么变得骄纵?骄纵型父母养育孩子的特点

1、总是替孩子做他们有能力自己做的事情

孩子在18个月左右就开始表达想要帮助别人的欲望,什么事都想要自己做,孩子们想体验到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想要确定自己对事情是有掌控力的,但家长们往往会拒绝孩子的主动帮忙。

父母们往往有很多顾虑,认为孩子们做事够不完美、不如自己做的高效率,可能还会引起更多 的麻烦,因此没有给孩子机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时常以“你还小”为由,不让孩子去尝试,反而让孩子有了我们比他大、比他好、比他有能力、比他有经验、比他更重要的概念,让孩子们认为父母或其他人比自己更优秀。

长此以往,孩子们会形成“爱我就是照顾我”的信念——其他人为我做一切事是应该的,很难发展出“我能行”的内在力量。

家长们应当避免骄纵,对我们的孩子表现出信任,赋予孩子权利,再教会他们技能。


2、缺乏规则和界限感,给孩子无限的自由

现在育儿理念都在倡导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很多家长混淆了概念,“爱”和“自由”是不同的。

无条件的“爱”指的是人,无论孩子的外貌如何,能力高低,即使经常犯错家长也都是爱他的,而无条件的“自由”指的是事情和行为,比如,答应孩子任何条件,如玩手机、吃饭看电视,不愿意学习就不学等。又比如,孩子做错事了总有人帮他承担,某某和小朋友打架了,他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都是妈妈去道歉。

在无限自由中长大的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讲理,爱撒娇哭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反复突破别人的界限。然而一旦他们步入社会,就会大大受挫,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家里什么都能被允许,在社会上却行不通呢?继而出现不合群,霸道孤傲的行事作风,工作也难以持久地做下去。

骄纵会让孩子没有失望以及受挫的机会,让孩子变得脆弱,清晰和明确的界限能给孩子们安全感,能够明确孩子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当我们以爱的名义解救孩子时,却剥夺了孩子的能力感

骄纵也是溺爱,这是父母最常犯的错误,并最容易忽略因此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如果家长希望培养内心有力量的孩子,应当避免骄纵。如何避免骄纵,又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呢?

三、避免骄纵的方法

1、信任孩子,忍住代劳的欲望

孩子刚开始做事时,肯定会做不好,并且会做的更糟糕,比如吃饭,他自己吃可能会吃不饱并且弄得满地都是饭粒,比如穿衣,可能会穿反,穿不上等等日常行为都需要家长的帮助,但请你相信,你帮助的时间越长,孩子学的越慢。

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耐心地引导,但要克制自己想帮忙的冲动。即使孩子学会以后,可能还会时常撒娇,这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不能代替你做你已经会做的事情,相信你自己可以做到的。”

2、花时间训练,相信孩子能从错误中学习

让孩子学会新技能需要练习的时间,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和耐心给予的太少,孩子在尝试中不小心打破了碗,或者穿了好长时间也穿不上时,就会气得跳脚,责骂或没有好脸色看。这时家长应当及时地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教会孩子日常事物,首先要先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如穿衣,可以和孩子说,我们今天要玩钻山洞的游戏,一个大洞,两个小洞,然后自己先穿一次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模仿,家长在旁边鼓励完成,相信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才能学会新的技能。

当家长缺乏耐心时,想想自己小时候希望家长如何对待自己呢?


3、只有感觉好和能做得好

很多家长常常陷入两个极端,有时认为批评和惩罚是让孩子进步的方式,有时又无比娇惯和宠爱孩子。他们常常在这两极之间摇摆,当孩子犯错误或哭闹时,家长就表现得如暴君,当孩子哭闹得受不了,或者觉得自己行为过激时,就走到另一个极端宠爱孩子。

家长的惩罚及责骂行为,其实表达的是,“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之前,要让孩子感觉更糟糕。”而正面管教里有个很重要的理念,只有感觉好和能做得好。

比如孩子闹情绪时,家长应该做的是肯定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并询问原因,“妈妈觉得你有些不高兴,怎么了?”然后就是倾听和陪伴,当孩子情绪平静下来时,他的行为自然就被修正了。试想当你感到伤心难过时,你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理解和安慰,还是责罚和质疑呢?

一个行为失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正面管教》

4、允许孩子经历痛苦

家长过于骄纵,怕孩子受到伤害,但如果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答应满足,孩子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骄纵的行为是教会孩子,”爱就是让别人来照顾我,给我任何想要的”,长此以往,孩子将内化成一种信念——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忍受失望。”

在心理咨询个案中,99%抑郁的孩子是因为父母过于娇惯,没有失败和挫折训练,一次分手,一次考试考砸了,就会让孩子们陷入低能量状态。

虽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能帮孩子承担所有的事,尽快避免孩子受苦,但让孩子经历些挫折也是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些痛苦的经历可以帮助孩子成为勇敢的、抗挫能力强的人。

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不在任何一个极端停留,而是侧重于训练和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富有能力感。


5、锻炼孩子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

孩子有时想要自己做事,证明自己,但家长们非常清楚,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好,该不该让孩子做呢?

有一次我在做饭,孩子非常积极地尝试着炒饭,如果不答应他,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于是我决定让他试一试,也预想到他会搞砸的情况。

还不及灶台高的他拿着铲子翻腾着饭,可能而知弄得满地都是,有些还弄到了衣服上,当他心满意足地完成了做饭的事情后。我告诉孩子,自己做的事要自己负责收拾,他拿来了工具进行了大扫除,其实最后还是我收拾的残局。但当你看到他见到外婆骄傲地告诉外婆,他今天学做饭了的表情时,你会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当时我和孩子说,“我就知道会这样!”以这种说教的、得意的、羞辱性的方式去批判他这次糟糕的体验,那么孩子会有一种羞耻感,同时也被剥夺了能力感。家长要引导和相信孩子可以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孩子:挑战》

避免骄纵,让孩子发展“我能行”的信念,让孩子拥有在挫败中成长的能力,他就会学会独立,并且增加了自信心。

阿德勒和德雷克斯认为:孩子是社会人,所有人是平等的,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需要被尊重和鼓励;孩子行为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是他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的一种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派》中王顶男婚姻不幸,原来与家庭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