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旁的思绪飞舞

前段时间看到央视新闻的一篇公众号文章,说到一位“灶台作家”杨本芬,退休后开始写作。她在洗菜沥水的间隙,在等汤滚沸的空档,随时坐下来,在灶台边写下几行字。

80岁后,她连续出版了三本书:《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且接连加印10多次,成为畅销书。

读完此文,心有戚戚焉。热气腾腾的烟火,的确可以催化人的写作灵感。

最近一段时间,先生出差,为了一日三餐,我常常在灶台间奔忙不歇。

今天又下厨房,当雪白的蘑菇、碧绿的莴苣笋、橙红的胡萝卜,在水龙头清澈的流水下哗哗冲洗,然后分类置放于在一个个青花瓷的盘子里,赏心悦目、秀色可餐时,我的思绪不由自主,翩翩飞舞。

人不可无食。从早期的茹毛饮血,到后来的钻石取火,人类开始了熟食时代。烧菜做饭,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技能。

三尺饭桌,众生平等。无论贵贱、贫富,都离不开美食。美食是人活着最底层的逻辑。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也是基于饱腹的存在。

解决了人的生存本能,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美学与文化。它蕴含着一种情怀与品味,一种仪式与氛围,一种民俗与色彩。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最平凡的生活里,可以品尝到不平凡的百味人生。

古有文人墨客,吟诗诵词,关于美食的佳句,举不胜举。宋朝著名诗人苏轼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其中意境深远,为今人所称道。

食物是感知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很喜欢央视出品的美食纪录片系列《舌尖上的中国》。

该纪录片节奏轻松明快、画面精美恢宏。既展示了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饮食经验积淀、饮食风俗和味觉审美,又展示了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从第一季已播放到第三季,从自然馈赠,穿越四季,到远眺中华美食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

人生,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美食意义非凡。但以前的我,匆匆忙忙的人生中,可未曾有如此的认知与体验。

曾经的我,几乎在人生前三四十年内,几乎不会炒菜。小时靠父母,上学吃食堂,成家后依赖保姆或另一半。心思全在事业,被称为所谓的”女强人". 潜意识中也认为下厨房是婆婆妈妈的事,浪费时间,并自诩为“远庖厨“的君子。

如果不是这两年YI情隔离在家,如果不是先生出差,不得已系上围裙,或许我到现在还未能体验到厨房的乐趣,未能细致体会烟火人生的真味。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曾看过网上一则新闻,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人,结婚后四十年,从未在家做过饭,顿顿下馆子,点外卖。他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之所以如此,估计是因为从未尝试开始,并延展成为几十年的习惯使然。

但我也听说一个故事,说到一个在美国的单亲妈妈,一人拉扯一对龙凤胎。迫于生计,小男孩五岁时,站在矮凳上,烧得一手好菜的神奇。

烧菜很难吗?作为近两年刚踏入厨房的的小白,借助于网络工具,似乎没那么难。只要食材在手,小红书、百度,随处的菜谱与视频教程,依葫芦画瓢,总是可以做一道好菜的。无非就是菜色搭配、营养均衡、调料得当、火候适宜,再加以熟能生巧的刀工,一日三餐倒也可以轻松应付。

不仅烧菜如此,写作亦如此,只要心中有乾坤,再畏难,只要开始,就对了。

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政坛“铁娘子”,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日理万机。然而,她酷爱美食,常常为先生下厨做早餐。退能烹饪慰家人,进能上马定乾坤,这样的女子,才是人生真正的赢家!

杨绛,被钱钟书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一书中,描述了她与他在生活琐事中觅幸福的种种。在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的一生中,为最爱的他洗手做羹汤,她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平淡又真实的生活中,将清贫的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幸福的味道也愈来愈浓。

真正优秀的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征战职场,亦能打扫战场。她们面容精致、内心丰盈,周身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沸腾时能燃起万千烟花,不慌不忙时能静待世间烟火,眼中有星河,心中有乾坤,在人群中自带光芒。

希望你我,都能成为这样的女人,身上有烟火气,灵魂有香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灶台旁的思绪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