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份,夫人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陕西韩城黄河边,有灰鹤二千只。她是拍鸟达人,自然不愿错过,于是便陪她从西安坐班车到达韩城。
公汽快接近韩城时,一座特大桥倏然而立,高高的桥墩似乎要把公路捧上云霄,又像要把车辆带入世界的尽头。让人几分心惊、几分惶恐,风呼呼作响,把我的视线扯到了桥头土堡上,那里巍然矗立八个大字: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我打听车上韩城人,才知来到了司马迁故乡!
临进城时,路旁边一片巨大的假山流水造型令人震撼,韩城人真富有,如此大手笔!(后来央视批评是形象工程)。我们中午吃饭,办住宿,打听韩城情况,知道了司马迁老家是韩城,韩城古城古街很好玩,附近的党家村,大荔也很不错,至于灰鹤嘛,肯定是有,但要碰运气。
站在街边,我们拦下出租车,司机很热情,说互留电话,明早带我们去黄河边,今天先去司马迁祠,晚上逛一下古城老街。于是,我们就按司机安排定了行程。
经过不到一小时行驶,我们来到司马迁祠,对面还修了一个很大的黄河湿地公园。司马迁祠占地很大,进门是长长宽宽的步道,两边以雕塑故事点缀,正中是司马迁雕塑铜像。后面是上山道路及树木花园。
仰望着司马迁像,我久久不愿挪步,思绪也来到二千多年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 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长安父亲的身边。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阳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
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你要继为太史。__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思绪回来,我最早认识并敬仰司马迁,是从背《毛选》开始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
晚上,我又整理了太史公的名言如下: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韩城古城与新城过渡自然,古城内古迹还不少,一个古石桥使用至今,石雕古朴自然,但应该保护起来更好。(旁边在修新桥,希望是为了保古桥)。
第二天清早,我们穿过村庄,来到黄河边。只见滔滔黄河川流不息,水清河宽,新修的河堤高大结实。耳中常闻鸟鸣,却都不是灰鹤!
夫人提着单反,涉足草丛中,只拍下了野鸡,喜鹊,水鸭。
趁夫人忙碌时间,我一个人站在黄河边,又一次陷入沉思:司马迁为什么能忍住屈辱?是他那高贵的信仰,坚韧的信念。他的《史记》为什么能流传千古?是他坚持的“事实”!是他的博学和见识。风追司马,追什么?就要追他的精神,追他的人格。我们也许无法取得他的成就,但仍可以以自己的做人和方式,为社会留下点什么。
随后,我们来到河堤与村庄之间约500米的缓冲带,也可叫“黄泛区”,这里树多草密,景色不错,(虽然有开辟种庄稼痕迹),干脆拍起了人像,也玩得十分开心。
直到中午,我才电话叫来出租车,回城吃饭,然后离开韩城这古老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