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轮椅来了,步行回家了

                      ——记尉氏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王智勇暨亲和团队

患者  张老师

2019年12月28日上午,虽然是数九严冬,但却是暖意融融,阳光普照,我喜泪交织,兴致盎然,从去年10月26日入住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已有一年零两个多月。来时,是老公用轮椅把我推来的,今天,我离开了轮椅,扔掉了拐杖,能步行走路了。这些,都凝聚着康复科王智勇主任和他率领的医护团队的心血与汗水。

一、 病魔无情人有情,他用大爱铸医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智勇主任之所以有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与他平时的刻苦学习,深入钻研,严谨的从医态度是分不开的。

听他的妻子讲,他每天回到家里就是读书,电脑上查阅临床病例,一年四季,他天天如此,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孩子上学他没有接送过,作业​他没有辅导过,去街玩耍他没有陪伴过。有一次阴雨天气,妻子因有事不能接儿子回家,便打电话让他去接,当时正有一群病人在等他扎针,是病人重要还是接儿子重要,他选择了前者。等这拨病人扎完针后天已很晚,把接儿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儿子因淋雨高烧不止,妻子没法,只好叫了辆出租车把儿子送进了医院,看着瑟瑟发抖,两眼紧闭的儿子,他感到愧对太多。

他为病人把脉,探针,嘴里总是在背着口诀,针的深度、穴位的选点在他脑海里仿佛是卫星云图清晰可辨。对于那些高危病人,精神恍惚病人,他总是用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去开导病人,转移病人怕针、晕针的恐惧心理,他给病人治病就如同在表演一场魔术,病人在一种奇妙的幻觉中接受愉快地治疗。

每天夜幕降临,繁星升空,多少个家庭,一家人围在一张饭桌上就餐,而王智勇主任却加班加点的在排点室为病人耕耘不辍。从我在医院康复治疗一年多的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王智勇主任虽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但他却像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在点缀自然,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焕发出清新的气息,这种小草精神难道说不是人间大爱吗?

二、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

王智勇主任在每周的工作例会上,都要同大家讲,我一个人再有能耐,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这个康复科也玩不转,需要我们31位团队共同努力才行。

每天早上八点,我们这些接受康复治疗的病友像学生上课一样,聚集到康复科的治疗区门前,等候看门师傅准点开门。我们各自走进自己的治疗项目区,治疗师们已经守候在那里,他们有条不紊地用娴熟的业务知识给我们辅导走势训练、松腿、按摩、蹬轮、电针、艾灸、针灸等轮回动作,康复科宛如一条流水线的加工车间,治疗师们的操作精准而流畅。这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对于这些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呀,他们没有因自己的工作无趣而敷衍,没有因自己的服务对象而嫌脏嫌臭。这里有十天半月没洗过头、洗过脚的,有在正做肌力训练,大小便拉到治疗台上的,治疗师从没因此而责备病人。这里还有又哭又叫又骂人的病人,甚至就像精神病医院,治疗师像哄小孩一样,逗他们乐,教他们慢慢学走步。做过艾灸的病人,都有一种同感,满身的艾味,走到哪里艾味带到哪里,就连躺过的被窝都是艾味,不适应这种气味的人都想呕吐,大家想一想在这里工作的治疗师们他们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气味呀。

三、医院就是我的家,又唱又笑驱病魔

我是在2016年10月被确诊为脊髓炎患者,病发时下肢麻木,不能独立行走,靠轮椅驱行。相继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北京宣武医院住院治疗,激素药久饮不止,脸部虚胖而暗黄。听北京专家讲,可以借助中医疗法配合西医治疗。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坐轮椅来到了尉氏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第一天王智勇主任就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个从北京回来的疑难病号。当时我的心情是低落的,想想才四十多岁的女人就一生与轮椅为伴,时不时就偷偷抹泪。

可是,入住康复科后,我看到一个个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的患者,精神却乐观向上,有唱的,有说笑话的,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相处。当时我在琢磨这里的病人为什么这样其乐融融呀,谁知这里有一支医德高尚,医术过硬的医疗团队。他们不但精心地为患者治病,还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地尊称病人,他们没把病人当路人,而把病人视亲人。在这里治疗就如同在家一样既温馨又暖心,原本总是愁眉苦脸,时不时就对家人发脾气的我,现在变得也不发脾气了,也不抹眼泪了,仿佛又回到了得病前的状态,又唱又笑地与病友交流,与医护人员交流。随着心结的打开与积极配合医院的康复治疗,身体渐渐的得到好转,轮椅也不坐了,拐杖也不拄了,能独立行走了。今天,我能抛掉轮椅走起来,多亏有王智勇主任和他的亲和团队坚守医德,以身试针,用行动诠释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坐着轮椅来了,步行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