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不瘦】钟爱的好联赏析(之三百六十二)(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

诗词名联,即上下联出自同一诗词作品,两句正好对偶,自然成联。

上联:士为知己死
下联:女为悦者玩

上下联都是出自魏晋时期诗人阮瑀的《琴歌》。

【作者简介】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陈留尉氏人,字元瑜。少师从蔡邕。汉献帝建安中,曹操以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好文学,尤善章表书记,为建安七子之一。官至仓曹掾属。后人辑有《阮元瑜集》。

【原文】

《琴歌》
【魏晋】阮瑀

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
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
恩义茍敷畅,他人焉能乱。

【背景故事】

        阮瑀属于“陈留阮氏”, 阮家是个士族,而且“家风清正”,世代尊奉儒学,虽说算不上显赫,但在当时,也是属于让人们尊敬的家族了。

        阮瑀小的时候,神韵就不同寻常,很快得到了大名人蔡邕的赏识。蔡邕也是河南陈留人,和阮瑀是同乡。蔡邕一见小阮瑀,就忍不住称赞:“童子奇眉,可谓‘当世无双’啊……”然后欣然留下阮瑀,给他做了弟子。阮瑀比较幸运,在学业上没有走多少弯路,一开始便当了蔡邕的学生,跟着大师,如影随形,如沐春风。在长安,在洛阳,老蔡带着小阮,又是教他写辞作赋,又是教他练书法,又是教他学数学,忙得不亦乐乎。阮的日子过得很充实,“业务”提高很快。

  阮瑀学得最好的,一是辞赋,二是音乐。老蔡在音乐方面很在行,是著名的琴家。阮瑀跟着蔡邕学习,德智体得到了全面发展,可以出来为国家效力了,但他看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不想为这个乱世效力,就赶上驴车,载着书,向尘世挥手作别,进山去了。

        建安中期,曹操的那位族兄中都护曹洪想征辟他做掌书记,阮瑀不肯屈就。后来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大名,也想让阮瑀出来做官,但阮瑀不想做官,拒不赴任。曹操不断派人去请,但阮瑀就是不下山。曹操眉头一皱,忽然想起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当时介子推在绵山隐居,晋文公为让他出来做官,发了好几张“请帖”,可介子推就是不下山。晋文公想,我干脆放火烧山吧,一烧山,你不就下来了吗?于是他下令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很顽固,就是不领这个情,最后和老母亲双双被烧死在绵山之上。曹操心想,哼!你个小小的阮瑀,羽翼还未丰满,不怕你不就范!

  山林被大火烧了个净光,阮瑀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到底是出世还是入世,这这已经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了。因为事情了到这样一个地步,他就是不想出来,也由不得他了。阮瑀也不是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愿出山。如果那样,也太小视自己的性命了,况且介子推不愿出山也是另有情由,不可与自己身处的环境同日而语。尽管阮瑀也曾写诗赞颂古代的大隐伯夷和许由,还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但身处这样的乱世,九州沉陆,天地虽大,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琴桌了,纵使你躲到深山更深处,也未必能逃得过战火的袭扰。就在阮瑀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而无从抉择前后,一个人毅然决然地出山了,他就是诸葛亮。此时诸葛亮虚岁二十七,正值风华正茂,豪情满怀,而阮瑀已四十有三,整整比诸葛亮大了十六岁!阮瑀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才智,而且也没有诸葛亮那样廓然怀天下之大志,一颗雄心或许在颠沛的岁月中消磨得差不多了,但他甘愿就这样无声无息,老死山林吗?阮家世代尊奉儒学,而儒学积极入世建立功名的思想也不能让阮瑀完全逃离现实。如今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摆在面前,他那颗渐渐冷却的心也加快了跳动的频率,液血循环也加速了,脸上微微泛起了一片潮红,更重要的是曹操求贤的诚心也令他倍感荣耀,你想,曹操是什么人,堂堂国之丞相,权倾四野,这为了他一个区区儒士,不惜纵火焚山,不怕林业部门找他蓄意破坏国家财产,也不怕国家安全局找他蓄意纵火,阴谋颠覆大汉社会制度。这给了阮瑀多大的面子?却之不恭啊。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阮瑀最终走出了山林,投向了曹魏阵营。但阮瑀的内心多少还是有些不情愿,而且曹操手下原本人才济济,起初也不能将他委以重任,所以阮瑀也只是虚与应付,干起工作来有点儿漫不经心。曹操看在眼里,心里自然也不痛快,在一次大宴宾客时,有意羞辱阮瑀,把阮瑀赶入乐工之列。

  阮瑀看透了曹操的心思,他当机立断,心想,我正好借助这个平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音乐才华。于是,他抚琴而歌,即席唱道:“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唱词虽有吹捧曹操之意,但大家一听,觉得他技高音妙,十分佩服。

        曹操听了,也十分高兴,认为阮瑀没有二心,可以重用。接下来,阮瑀就成了曹氏集团重要的文职官员,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与陈琳共同起草国书和檄文。

        阮瑀写文章,无论辞赋书信,均写得又快又好,不用修改,都是笔不加点,一气呵成。曹操出征荆州时,使阮瑀作书于刘备。及征马超,曹操急于拟一封致关西军阀韩遂的书信。他本想让阮瑀下马书写,不料阮微微一笑,人不下马,臀未离鞍,提笔就写,顷刻拟就,呈于曹操。曹操接过后,本来要按惯例改动一下,但看了半天,竟不能增减一字。

        这样的笔杆子,曹操当然会重用。与东吴交涉,阮瑀的代表作是《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读起来文气顺畅,收放自如。曹操的儿子曹丕非常佩服,说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在与曹丕、曹植的交往中,阮瑀似乎和曹丕的关系近,与曹植的关系不那么近。在曹操立太子的问题上,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还是倾向于曹丕。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一天,阮瑀正在和曹丕谈诗论文,司马懿兴冲冲地进来了。曹丕见他足下生风,面露喜色,忍不住问:“仲达满面春风,不知有何喜事?”司马懿神秘地卖关子:“你们猜猜?这可是天大的喜事!”

  阮瑀说:“什么事?眼下什么事也没有立嗣的事情大呀。”司马懿说:“正是立嗣事。告诉你们吧,大王决意册立五官中郎将子桓(曹丕字子桓)为太子了!”“真的?”曹丕高兴得跳起来。

  司马懿说:“这是可以乱开玩笑的吗?”便把曹操日前和他一起讨论立嗣的事情细说了一遍。阮瑀听了,沉吟片刻,悄悄对司马懿说:“这对五官将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喜事。可对你仲达老弟来说,却是吉凶难料。照你方才说的……有些话,唉,官场险恶,我不说也罢,不说也罢。”

  司马懿听他话里有话,赶紧背过曹丕,虚心请教。阮这才说:“像立嗣这样的事情,你直接和明公(曹操)讨论,而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旦明公的态度有了变化,你的处境岂不是很危险?依我看,以仲达你的文笔才华,在文学上下工夫,一定会有建树。”

  司马懿此刻心情亢奋,正处于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时刻。他拉起阮瑀的手,重新走到曹丕面前,慷慨激昂地说:“我的文才与阮老兄比起来,实在汗颜。何况生逢乱世,我总觉得写诗作赋于世无补。我司马氏的先祖,都是在战马上建功立业的,我理应发扬光大先祖的丰功伟绩!”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当然,写诗作赋,留名千古,也很风流。但我辈本已锦衣玉食,再去写风花雪月,又有何补益呢?要紧的还是拯世补天,辅佐大王平天下,开创盛世伟业呀!”

  曹丕听了,击掌叫好:“对!大丈夫生身立世,就要有一番大作为,岂能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后来,曹丕当了皇帝,果然重用司马懿。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出身名门的阮瑀,一直游走于归隐与入仕之间。他既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也有着隐逸出尘的向往。在出世与入仕之间,他也倍受心灵的煎熬。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随曹操四处征战的阮瑀染上了瘟疫,撇下年轻的妻子和三岁的儿子,撒手人寰。曹丕悲痛万分,不顾自己贵为世子的身份,特意上阮家看望生前好友的遗孤。看着年轻的母亲和幼小的孤儿,曹丕伤心得不能自已,当即提笔,写下了一篇《寡妇赋》,赠给这母子俩。仿佛这还不够表达他的怜惜,他就让王粲跟着一块儿来写。曹丕在序中说:

        “陈留阮元瑜与余与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

        曹丕对阮瑀的遗孤十分照顾,这个三岁大的孤儿在曹丕的呵护下渐渐成长,成年后成了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他就是阮籍。


【对比赏析】

        古文中有许多“金句”,这些金句常常被后人活学活用。久而久之,金句变成了典故。有一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形容愿意为赏识自己的人付出一切。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战国策》是西汉贵族刘向组织门客编纂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记载了战国年间,七雄混战的历史。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赵策》,其中出现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这句话出自战国刺客豫让之口。按照《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载,战国时期有“四大刺客”,豫让就是其中之一。豫让是晋国人,他是晋国贵族智伯的门客。当时晋国的顶级权贵家族还有赵氏家族、魏氏家族和韩氏家族,这三家害怕智氏家族发展壮大对他们三家不利,就私下里结盟,杀死了智伯。

        智伯死后,赵氏家族的首领赵襄子觉得还不解气,就把智伯的头颅做成了酒杯。豫让在混战之中逃到了山林野地打算就此隐居,当他听说智伯的遗体受到了赵襄子的侮辱,他决定刺杀赵襄子,替智伯复仇。在行刺赵襄子之前,豫让立下誓言,“男人可以为知己献出生命,女人可以为喜欢的人绽放光彩。我一定要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豫让不是个猛撞的汉子,他在行刺赵襄子之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他首先改名换姓,然后漆身吞炭。漆身是为了改变样貌,吞炭是为了改变声音,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认不出来他就是豫让。准备工作也算充分,但豫让刺杀赵襄子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赵襄子第一次抓到豫让,觉得他是个义士,有怜才之心就把他放了。第二次抓到豫让觉得他又毁容又吞炭,太不容易了,又把他放了。就这样,豫让行刺一次,失败一次。几次三番下来,赵襄子就受不了了,他最后一次抓住豫让,对他说,“你赶紧留下遗言吧。”

        豫让说,“我就是想要为智伯复仇,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既然我杀不死你,你脱下衣服让我刺上几刀。让我无愧于立下的誓言。”赵襄子果真脱下长袍,扔给豫让。豫让刺完赵襄子的袍服就自杀了。

        了解了这个典故背后的故事,是不是觉得无法理解。其实这是古人对于信念的坚守。一件事情,一旦成为心中的信条,哪怕客服再多困难也要去做。豫让为了报答知己,不吝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不但感动了“敌人”,也感动了世人。当然了,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作为现代人来讲,需要有信念感,也需要有法治观念。



备注:
1)图片来自网络,有异必删;
2)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和
《新浪博客-集邮心轩》。

本文作者已设置禁止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风不瘦】钟爱的好联赏析(之三百六十二)(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