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间烟火味——有爱的食堂大妈大叔

       现在,学校的食堂全都升级,装潢和菜式多了很多,买饭放餐盒效率也提高了,但我再也找不到在旧食堂吃饭的那种烟火味了。

       从前,大清早去食堂一楼,总会有食堂大妈大声吆喝,有时候是在闲聊有时也是在吵架,带着浓浓方言味或者不标准的普通话。没睡醒又必须要早起出门,想在食堂再多迷糊一会儿,听见这些声音有时候真的会很烦躁,但也是这些声音让我清醒,竖起耳朵听听她们的家长里短也会觉得有趣。到现在,最怀念的是酱香饼,一定要是北方小吃窗口那一家,酱料不多不少,他们的锅就在后边,有机会还可以看到整张饼的制作流程,刚出锅热腾腾的饼是真爱,又香又脆,不想吃晚饭就去买个两块多的酱香饼,就着无糖豆浆,也不错。

       卖炒菜的窗口和卤肉饭的窗口,是最常去的。戴眼镜的大叔打饭是最多的,瘦瘦的阿姨会因为我点苦瓜、空心菜等一些学生不太爱的蔬菜给很大一勺,矮胖矮胖的大妈看见我点的只有素菜而多给很多,尽管是出于好意却真的给在减肥期的我很大负担,还有很多大妈招揽生意,看见学生就热情吆喝着“妹儿內,妹儿内,来这里吃嘛来这里吃嘛”。嗯,我没听见有招呼男生的。大三的时候,想错开高峰期,晚点去吃饭,很多窗口都会让你多选几个菜,有时候去得太晚遇上食堂工作人员的饭点,还会意外得到一碗炖排骨汤。大四寒假快到过年那几天,下了班回来昏黄的灯里只看见我一个拉长的影子,饥肠辘辘到食堂吃饭,有个阿姨经常把他们自己吃的菜免费给我尝,放餐具的时候也有大妈关心,拉着问怎么还没回家。这个时候,是烟火味最浓的时候,虽然一个人冷冷清清但是也能感觉快过年了。

       我爱在周日的中午去吃麻辣烫,而且口味刁钻,“不要味精少放辣多放醋多放香菜”,窗口的那个瘦高个的大叔在我去过几次之后就记住了我的习惯,只要我刚说出“不要味精”他会接话“少辣多醋多加香菜对吧?”,觉得搞笑也很开心。另外一个食堂的麻辣烫,总是和朋友一起去吃,味道比校外的赞,价格还便宜,每次必点火锅面,开心的是这家留到了现在。

       学校有好几家面食,但印象最深的是有家河南夫妻开的沙县小吃,手工水饺最为好吃,其中芹菜牛肉味道最赞,没隔几天就会去排队等饺子,但是等饺子的时间总是最长的,回回听到“同学,饺子好了哟”都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扁肉、河南烩面我也常常爱吃,后来这里还有早点供应,蒸饺、紫薯包和枣糕也做得不错。

       东边的食堂,最想吃的是冰糖银耳汤,大朵大朵的银耳,也的的确确能吃到那种熬出来的味道。这家也卖粥,各式各样的,是学校里最全的一家。回回买粥,阿姨总是笑眯眯的,有时候想买的粥凉了或者量太少,即使你说了不介意阿姨也坚决不卖。还有家煲仔饭,是用砂锅放在火上做好的,能吃到那种用乡下柴火做出的味道,锅底厚薄不一的锅巴,很爱了。可能是受热不均也可能是因为砂锅老旧,锅巴的多少是要看运气的,能有一大块锅巴,一天的心情也就好了。后来这家改进了技术,火苗颜色变了,砂锅换新了,回回都有一层均匀分布的锅巴,整体味道没变,但总觉得缺了什么。

       从前还有家卖双皮奶的,应该是一对年轻小夫妻开的,他们家的红豆双皮奶我最喜欢。这家店会开到晚上11点以后,下了自习回寝室会路过这里,会买上一杯双皮奶或者帮室友带点别的东西。在这里,我最喜欢的是晚上的等待时间,就静静等着东西炸好装好给你,就着影影绰绰昏黄的灯光,静听虫鸣,到盛夏还有隐约的桂花香。

       卖山东煎饼的小哥那里也常去,辣酱甜酱都爱吃。后来小哥去校外摆了摊,除了煎饼也卖蛋包饭,还摘掉了在学校里戴的蓝色鸭舌帽。认出他以后,我们常去买,刚开始做蛋包饭手法还不熟练,有一次听室友说蛋没有包住饭连小哥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觉得有点可爱啊。

       带老花镜的爷爷,卖着胡辣汤和牛肉煎包,是最近两年才发现的好吃的窗口。去年下午课下得早,去的时候牛肉煎包还在锅里煎着,油呲呲响着。一碗胡辣汤下肚,胃口全开。爱上这家店的原因还有一个,除了老爷爷还有位老奶奶,只不过老爷爷常常让老奶奶坐着休息,不要靠近很大热气的锅边,即使要干活也是给学生舀胡辣汤、拿包子一些轻巧的活。想想一辈子遇到这样的人一直到老,是十分幸福的。

       现在,除了卖煎饼的小哥、煲仔饭、东边的麻辣烫和胡辣汤那家,我好像再也没在学校见过这些可爱的人了,也不知道这些人去了哪里,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还在做着吃食。在学校的好几年,是他们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有温情的烟火味和家的味道,是要说声谢谢的人。其实,还有好多好多想说,也有好多好多记忆已经在流逝了,如果还能记起,我就写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人间烟火味——有爱的食堂大妈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