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的拆书交流中,小伙伴抒言对拆书过级的标准提出了几个困惑:“为什么很多三级拆书家看过稿子觉得没有问题,但是现场观察家会觉得不能过呢?”“为什么不同观察家的说法不一致呢?似乎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每一级过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我非常理解抒言的困惑,因为我曾经也是一样一样的,而且我想有这个困惑的拆书家们可能还不是少数,确实遇到过大家对标准理解不同,也遇到过标准之外的要求。虽然我们并不是怕不过要多拆,但是既然有个手册有个标准,那么就很想知道明确的标准,希望心里没有疑云。甚至我做观察家时也一样有困惑,会对一些技能点的标准拿不定主意。
不过由于做了几次观察家后,视角有转变,也由于拆解得次数更多了,确切的说是有了更多掉坑爬坑经验的积累,逐渐的,疑云散去,清风徐来,嗯,阳光普照心地……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对这个标准的拙见。
先来说说组织客观层面的,为什么大家对标准似乎理解都不太一样。
这个原因可能是拆书手册版本迭代速度赶不上拆书帮的发展速度。虽然拆书帮作为学习自组织,发展壮大的速度相比其他读书学习组织已经可以称得上“令人发指”,但大家都知道拆书手册目前版本是2015版,当时的全国会员极少,发展也不那么完善,可以简单统一认知,或者模糊化处理,而现在全国会员有2600+,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几千个拆书家,就有几千个对拆书手册的理解版本。出现了理解和执行差异后,全国要统一就是巨大的工程,所以很难做到绝对的统一。
比如,有的级别要求学习者写出A2便签,但是对于要不要在规定时间内分享,是没有定论的。这样的理解差异,不仅体现在拆书手册上,其实从RIA训练营就开始了,到带教师父,到拆书家个人,再到观察家。所以技能点的评判就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导致不同的结果,给出不同的建议。
听Coco说拆书帮会逐步根据实际运作中的反馈统一更新手册,并且分舵也会逐步统一观察家评判的考察标准。
在拆书家们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完善拆书本身的体系,不断更新自我迭代,我想这也正暗合了拆书帮的定位之一:成长自组织。
这里不是学堂,所以没有权威的老师,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思想交流的集中地,而落到技能点上,则是不同角度的解读给了拆书家理解技能带点的更多视角,即使重拆也会有按照不同的要求而展现的带拆体验和反馈,会更丰富我们的拆解经历。
再来说说主观层面的原因,为什么似乎会有些额外的要求。这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观察家自身角度来说的,一个是观察家站在学习者体验的角度来说的。
从观察家自身角度来说,每个观察家的自身背景都是不同的,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对拆书的方法和要求。虽然都可以依照手册技能点来,但事实上,拆书现场过级时观察家有时仍然会脱离手册要求,而建议大侠重新来过。因为观察家往往比刚开始拆的拆书家见过更多的拆解,见过更多的优秀实录,甚至部分观察家本身就已经是成熟的培训师、讲师,所以对于带拆效果的要求会比手册上罗列的技能点范围更大,要求更高,也是为了拆书家能够真正实现成长和突破。
从观察家站在学习者体验的角度来说,拆书帮一直强调组织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中心的。从拆页的选择,到引导设计,到练习设计,到互动设计,都是要围绕学习者的。如果学习者的体验不佳,大多数人无法跟拆书家联结,那么,一定是表达者需要调整的,也就是需要拆书家调整的。
比如很多级别并没有互动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半脱稿不能全程念稿子的要求,也没有站起来的要求,也没有说一定要学习者能够大致复述拆书法才能证明理解拆书的要求,也没有具体提到视觉呈现的要求,也没有强调现场气氛,等等等等。但是在实际拆解中,会遇到因为这些原因,观察家给出“技能点达到了,但是希望再来一次,可以更好。”这样的最终建议。
每个来拆书帮升级打怪的伙伴都是希望能突破过去的自己的,那么,仅仅满足已列出的技能点的要求,有时是达不到突破的。拆书帮的核心词始终是成长,练级只是一个路径,三级只是这个路径上象征性的一个终点(听说三级后还有更多玩法,那时三级只是新的起点)。在这条路上,你选择用跟过去一样的步伐走到终点,还是用全新的步伐走到终点呢?(用过去一样步伐,很有可能是走不到终点的)。
而这些隐性的技能点要求,虽然没有列出,但是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变成了大家对拆书的更好要求,也是为了每一次对拆书家更好的锻炼,并同时给学习者更好的学习体验。
所以,标准是什么我其实回答不了。只能最后送一句打油诗给大家共勉:
“三级有路学为径,拆海无涯稿做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