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板桥自叙》学会些创作之法

文|清雪
在《郑板桥文集》中多处提到读书之道,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博览群书,深入研究

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类,靡不览究。

板桥先生虽只出任七品县令,但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功名加身,是饱读诗书之人。他说自己平生不治经学,类同于陶渊明先生的“爱读书,不求甚解”,只能理解为古时候的知识分子自谦之词。而他接触的经学之外的史书、诗文、词集、传奇、说簿,旁类繁多,既杂且多,还有许多内容并不是普通浏览,而是深入进行了一番研究的。这些知识的积累其实是他进行创作的资源。

直抒心意,文切日用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

从板桥先生读书自竖立,不苟同俗的个性来看,先生治学为文不可能随波逐流,必定有自己独到见解,迥异于常人所言。对于自己这个特点,为免于误解,对于治文补充了为文的两个原则,一是理不脱圣贤,二是文必切日用。这里强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创作的内涵。

联系实际,言近指远

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指远之处。

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板桥先生对于前人作品中“引绳墨,切事情”持肯定态度,这也是他研治学问的主张。那些执持纲纪,忙时用不着的理学,在他心里没有市场。所以在其诗文中没有什么谈天说地的高远之辞,多的是日用家常,生活小事,而这些小事往往看起来离我们很近,其中的深远道理却值得去嚼一嚼、想一想、思量一番。回头来看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何尝不是一堂人生的大课呢?

学游结合,相得益彰

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於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

寓游玩于读书创作之中。 板桥先生爱读书但不主张死读书。他觉得要善于从名胜古迹、山水风景中的游玩中,吸取文化的力量,充实读书的乐趣,用以完善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他认为没有游玩的经历,根本算不得是在真正的读书。

求精求当,不当则弃

求精求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求精求当的思想,是郑板桥先生从读书到创作中的重要思想。板桥先生也遇到对知识的取舍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对自己合不合适的标准,以合适标准来求取精确的读书,用以指导创作。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不至于在茫茫学海苦苦求索而不得其法。

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选用自己的方式,通过游学互补,谋求正确的、精当的选题,来完成自己的创作之路,这或许就是郑板桥先生传授的创作之秘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板桥自叙》学会些创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