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导演王晶,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好像就是一个拍烂片的胖子。
虽然曾经和发仔星爷合作过《赌神》、《九品芝麻官》这些经典电影,但是一打开他这几年拍的片子,闪退的心都有。
不过王晶在一档综艺节目上的谈话,让我瞬间黑转粉。
作为资深电影人,看到《长城》的三分之一处,他就知道张艺谋无法收场。
谈到美国电影借钱拍片时,债券保险制度的内幕,他信手拈来。
对香港电影的崩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是由于台湾资本市场的崩溃。
在被问到为什么投资许鞍华的亏本电影,他只有一个答案:尊重专业。
而为什么这五六年不再拍喜剧,王晶也非常坦诚,自己做的喜剧没有别人好。
看到一个“烂片之王”,能够如此有理、有情、有种地说话,大家都惊呼:这样的王晶太有魅力了!
纷纷希望王晶常驻这档名为《圆桌派》的谈话类综艺节目。
毕竟,像王晶这样能一边说周星驰当年拍电影只是为了钱,一边由衷笃定星爷是最好的喜剧演员,甚至未来三十年无人能及,简直耿直到了可爱。
而王晶之所以如此敢说,在于主持人窦文涛敢问。
这就是《圆桌派》的硬气,它从来都是一档让人敢说真话、总说人话的节目,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区别也正在于此。
爆出明星大导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它的彩蛋。
长期输出的,是我们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一
其实,一说起谈话访谈类综艺,我们对它的印象并不美好。
要不是让企业名人说出成功经历,熬一碗励志鸡汤。
要不是回忆明星夫妻的感情历程,撒一把恩爱狗粮。
又或者是忆苦思甜想起燃情岁月,点一发催泪弹。
当然,还少不了打破砂锅万般追问,挖几则八卦新闻。
总之,音乐响起,聚光灯下,往事重现,泪眼阑珊。
看多了这种综艺,都在怀疑自己的生活平淡的不太真实。
不过看到《圆桌派》这档谈话综艺后,我重新恢复了信心,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圆桌派》万年不变的聊天,简单、现实、平淡,但又不失嬉笑怒骂。
《圆桌派》的第一季,在2016年的秋天正式开播。
主持人是窦文涛,被誉为中国最会聊天的男人。
早年间,嘴笨人土,可还是混到核心制作新闻专题片。
1996年,就到香港的凤凰台工作,成为中国大陆最早一批在香港成名的媒体人。
2005年,还被《新周刊》评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锵锵三人行》,从1998年做到2017年,不但在香港和内地有着大批粉丝,就连海外的华人圈子,都是它的忠实拥趸。
19年的时间里,到《锵锵》来的大牌嘉宾,发生的热闹事件不计其数。
成龙在里面背过完整的古文。
周星驰直面回答过“自己不好合作”的传闻。
学者王冲,因为赌希拉里获选美国总统失败,裸奔谢罪。
教授饶毅怒怼特朗普当选,引发热议。
在曾经的《锵锵三人行》中,不管是哪个嘉宾,都不会藏着掖着,他们的态度只有真诚以待。
虽然三人的《锵锵》停播了,但是四人的《圆桌派》却继承了它的衣钵。
节目一开始,点燃一炷香。
三位嘉宾,一位主持人,面前各摆一杯茶。
主持人窦文涛引起话题,嘉宾们各抒己见。
像许子东、马家辉、马未都这些常来的嘉宾,年纪都不小,平均起来,都是60后生人,最小的梁文道,也是1970年出生。
虽然这群人不是学者,就是教授,但是他们从不摆架子,每次都用低姿态去表达观点。
可姿态放的轻,不代表他们讨论的话题轻。
《圆桌派》所谈论的话题,总会拳拳到肉。
社会上正在发生什么,他们便会谈论什么。
年轻人正在经历什么,他们便会关注什么。
《裸条》,从女大学生用自己的裸照向高利贷借钱,引发关于尊严的讨论。
《相亲》,从上海公园的相亲现象,谈到现在年轻人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
《租房》,谈到了现在北上广深年轻人,最难以逃避的痛。
《减肥》,谈的倒是现代人减肥的众生相,可实际上,它却涉及到对于女性的歧视。
现象倒是一个个拿出来讨论,根源呢?
问题倒是一个个举出来提出,办法呢?
别说,《圆桌派》还真有。
二
一谈到租房和买房,我们怎么也绕不过去。
高质量的租房,意味着我们可以短暂享有舒适的居住条件,但是过多的钱花在这里,距离买房遥遥无期。
那买房呢?一旦下了这个决定,就得做好住群租房、吃糠咽菜喝汤的生活,勒紧裤腰带就行了?可能在你买房的那一刻,房价突涨,连首付都吃紧。
这个两难问题,我们无法解决,因为我们总是在短暂享受和长远安定之间徘徊。
第二季《租房》的嘉宾许子东,道破了玄机。
在他看来,租房或者买房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标准是青春。
如果我们因为买房而长期忍受煎熬的生活,其实是在拿二十几岁的无价青春去赌捉摸不定的房市价格。
这才是最不值的。
再比如第四季的《高配》,里面就提到了,现在很多年轻白领都开始借贷消费,他们倒不是没钱生活,而是没钱买最新版的苹果手机、LV包,或者新一季的时装。
而且一旦开始买,便再也刹不住,买买买买买,像是一道魔咒,捆着我们无法自拔。
对此,梁文道给出了两个解答:购物太方便;及时的欲望。
商品随意选择,手机随时下单,微信随便支付,快递隔天送达。
可不得方便嘛!
而只要购物一旦方便,我们的消费欲望自然蹭蹭蹭上升,以前买件东西,还得逛街等货,现在巴不得手机下单后,下一秒钟就能拆快递。
除了这两个客观原因,在梁文道看来,还有深层原因。
想过“高配”人生的年轻人,其实和那些总想与“完美情人”恋爱的人一样。
他们都会被这种“高配”、“完美”所欺骗,因为背后永远有个“欲望”在牵动着我们。
而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现实情人与我们的点点滴滴,是“标配”人生对我们的温暖意义。
三
可是,这些道理,我们不是没听过。
老爸经常和我们说:干嘛非要出去闯,待在老家还不是一样?
老妈没事就唠叨:一天到晚浪费钱,净买些没用的。
爸妈们的经验之道,当然没毛病。
但是他们总是只给出结果和定论,没有原因,更没有让我们能听进去的技巧。
《圆桌派》的这帮老干葱从来都不说教。
因为他们只是在围绕一个话题聊天而已。
能够吐露出一些人生见解,那都是无心为之。
比如马家辉这个社会学博士,聊天从不带学术腔。
谈到打工只为买房的话题时,他聊的是他家的菲佣。
打工了八年,最后离别时,菲佣和马家辉相拥大哭。
菲佣是喜极而泣,可以用积攒的钱回家买500平的房子。
马家辉是悲从中来,还得继续在香港的小房子待着。
马家辉不说打工买房是对是错。
他只是用调侃的语气,讲述亲身经历。
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咂摸咂摸故事里的滋味,自己做出判断。
同样提供视角的还有窦文涛。
面对选择买房,还是“诗和远方”时,
他会选择买房。
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
窦文涛真实感受就是,
买房并也不耽误“诗和远方”。
关键是,“诗和远方”不是365天的生活常态。
《圆桌派》总是会让我们年轻人参与到话题里,
反思主持人和嘉宾的观点差异。
虽然他们都是“过来人”,
但是懂得如何与我们年轻人说真话,说人话。
诗人胡赳赳曾对窦文涛有过这样的评语:
窦文涛说人话、鬼话,但不说神话。
窦文涛说生活正确的话,但不说政治正确的话。
窦文涛说讨好的话,但不说卖乖的话。
窦文涛说聪明而卖弄的话,但不说愚蠢而不自知的话。
窦文涛说庸俗的话,但不说高尚的话。
窦文涛说反讽的话,但不说愤怒的话。
说到底,这群60后无非想和我们分享这样一个观点:
只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才弥足珍贵。
只有不人云亦云地盲从,才能懂得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