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说一说霍去病与王勃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生命的逝去让我们感到惋惜,甚至感叹天妒英才,因为他们生命结束的太早,而在他们短暂的生命里就已经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依然配的上伟大,而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霍去病和王勃了。

        霍去病,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虽出身为奴,但命运的垂青和时代的造就让他的命运发生彻底改变,并改写了汉朝与匈奴的攻守态势。17岁地霍去病随其舅舅卫青出征匈奴,第一次出征的他就长途奔袭,斩单于祖父,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以八百人斩敌2000余人,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食邑二千五百户。而他的前辈,飞将军李广,虽然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魄,但却无出击匈奴的功绩,以至于众生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古一叹。历史对霍去病是眷顾的,19岁就做了统帅,这个年纪的大多数同龄人还尚未真正成年。霍去病率领一万人,最终以6000人地代价杀敌九千,杀卢侯王和折兰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同年夏天,在其他三路大军都失败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在祁连山下,斩敌三万余人,俘虏王爷、相国等近百人。而在河西受降时,这个19岁的年轻统帅,仅仅用一个手势和一个表情,就制服了四万八千敌兵,彻底收复河西走廊。21岁那年,他历时两年以一万五千人的损失歼敌七万多,奔袭两千多公里,一直把匈奴赶到贝加尔湖附近,并在狼居胥山封禅设典,留下了“封狼居胥”的神话,这也成为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就在这一年,这位天才战神却因瘟疫而溘然长逝。他所留下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千古名言更是激励了无数英雄志士,为争取民主独立和驱除外辱而舍生忘死。还有他的墓,是按祁连山的形状所修建,而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不客气的说可称四杰之首。《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什么意思,说王勃同学六岁就能写文章,文思如泉涌,就不见人家卡过壳,九岁读《汉书》,写了笔记十卷。十岁就通晓四书五经,就如同天然而成,不费吹灰之力,别人一百年的学问,人家半日就通了。古人总结千年的道理,人家一句话就通晓了。哎呀,简直非人类啊。17岁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26岁的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路过洪州,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还留下一段传奇的故事: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愤然离席,至配室更衣,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5卷(一作10卷)、《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舟中纂序》5卷、《医书纂要》1卷等。这些著作除个别篇章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被收入《文苑英华》,余皆亡佚。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两千年前逝去了一颗将星,一千年前又陨落了一颗文曲星。一武一文,而且都是那么的年轻。还真是天妒英才,现在想来,依然会让很多的人扼腕叹息。他们都是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人,在其短暂的生命里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霍去病以其超人的胆识,卓越的军事才能,改变了自汉初以来对匈奴的攻守态势,想当年汉高祖白马之围,然后和亲纳贡,哪有一丝天朝的气势。好在,汉朝出了一个汉武大帝,而这双伟大睿智的双眼又发现了霍去病这个千古军事奇才。收复陇西,踏平河西走廊,使汉朝版图空前扩大,让匈奴近百年未能恢复元气,当然每一个热血哪儿都应记住那句话:“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王勃,作为唐初四杰之一,他和其他三人一起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王勃的诗风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那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里,那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

        只是,如果历史倒流,让上苍给他们完整的生命历程,他们会把这种伟大延续吗?我们无法给他们设定一个未来,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按照我们想象的轨迹发展的。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有缺陷的,一旦这种缺陷成为主体,后果就很严重了。

        霍去病18岁封侯,23岁封为大司马,这可以说是其所未有的奇迹。同样,战功赫赫的他也有着其缺憾的一面,霍去病对生命已经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他打仗重来不惜兵力,很多战役往往和敌军死伤参半,而且仰仗军功只为替卫青出气就杀死了李敢,而且对待下属极严,轻则打骂,重则杀头。想想他如此年轻就权倾朝野,如果汉武帝驾崩,未来的小皇帝未必能震得住他,也许历史会改写,写下另外浓重的一笔。

        王勃,一个奠定了唐朝文学的牛人,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以来称赞友谊的最佳诗句。同样,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王勃自身也有其局限性。首先,17岁的他就敢做《檄英王鸡》讽刺后来的皇帝唐高宗,被逐出府,颠沛流离。同样,恃才傲物的他屡次拒绝朝廷征召,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后来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可见,王勃并不善交际,而且胆子也不小,若果假以时日,未必不会搞出点什么文字狱之类的事件,一生功名付诸于流水。

        其实,相对于霍去病和王勃来说,他们短暂的生命是极其辉煌的,我们总是说天妒英才,其实,生命的价值又怎能用时间去衡量。有些人空活百年只不过浪花底下的一滴流水,而有些人匆匆数载却可成风船之帆,海之灯塔,让我们仰视和向往。

        何必太在意,就像霍去病和王勃一样,每当我们提起,总能想起“伟大”二字,这对于长眠于地下的英才们来说,真的不枉此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妒英才?说一说霍去病与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