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微信名,丹桂飘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接触绘画,曾为报刊设计画案;多幅画被兰州群艺馆收藏;并于2000年携画从上海赴京参加中央台录制节目和接受采访。2003接触手工拼布艺术品创作,多次获得好成绩。同时,重拾诗歌创作本行,一路走来至今。
枣 儿 熟 了
丹桂飘香(上海)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每到鲜枣上市的时节,我都会记起外婆的顺口溜。
外婆的家在河北大平原的李家村。出门约十多分钟的路程就能看见自家的一片农田。田地周围有一圈茂密的枣树林,待枣儿成熟之时,枝头挂满亮晶晶、圆润润的鲜枣,树下有丛丛小花,还时常有各种鸟儿出没,它们或在树杈上筑巢生息,或在枝桠上唱歌,为田原增添了不少生气,也仿佛为田地镶了一圈花边,煞是好看。
打枣去!我与外婆开始忙碌,给长长的竹杆绑上铁钩,备好筐和篮。外婆牵着我的手向着枣林出发。外婆虽是小脚老太,可她走路特别快,五、六岁的我几乎跟不上她。
太阳和我们起得一样早,笑咪咪地瞅着一老一小走进田原。
进得林子,外婆牵着我先巡视了一番。看来又是一年好收成,密密麻麻的枣儿簇拥在枝头。枝桠歉和地低着头。外婆边走边给我讲解,“这是大红枣,个大,味甜。”“这是脆枣,水份很多。”“这是马脸枣,样子丑丑的,但好吃。”……我一一记在心里,没等外婆讲完,我已垂涎三尺了。
外婆瞅准一枝,用竹杆一钩,一阵晃动,枣儿们就争先恐后地劈哩叭啦地往地上跳,仿佛一群小球球,一着地就翻滚呀,就跳跃呀,像跟我玩“躲猫猫”似的。有的躲进了草丛,有的藏在了落叶下,还有的滚得好远好远……我猫着腰不停地捡着、找着、追赶着,好不容易都把它们抓进我的篮里。不一会儿我就坐在地上大喘气了。我趁机把各种枣儿尝了个遍。老家把我快乐的童年种进了枣树林。直收到筐满,篮满,我们抬着收获回家。
回到家,外婆搬出了用高粱杆编织的大蓆子铺在院子中央,把枣统统倒在上面。外婆开始挑选个大、品相好的留作泡酒枣用,并取了少许蒸熟当作零食吃,其余的全晒成干枣,或是送亲朋好友,或是留着日常食用。
外婆将挑好的枣洗净晾干,倒进一只大青花瓷瓶里,青花瓷瓶个高、肚大,能装不少枣呢,然后倒入上好的高粱酒,最后盖上盖,用泥封口,即大功告成。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
等待的日子总觉得时间过得出奇的慢,我常常问外婆,“怎么还不好呢?”外婆笑着说“枣还没喝醉呢,小馋猫!”急得我常围着瓷瓶转圈圈,要么就靠近瓶口闻吸一番。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启封的时刻了,别提我有多开心了,我急不可待地端着小碗候在一旁。打开瓶盖的那一刻~~哇!酒香夹杂着枣香扑面而来,顿时溢满整间屋子。连院子都布满了香气。我心满意足地品尝着酒枣,也品尝着外婆的慈爱。那一刻外婆也来了劲头,她操起那杆玉石嘴的长烟杆,瞅着我美美的吸了起来,她满足地笑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那种惬意一直美在我心里,那也是我这一生,品尝的最醇最香的美味了,至今意犹未尽。
评论:致 家 风 传 承
今 音
《枣儿熟了》这篇散文是写了作者童年的一段往事。文章的视角和语态,基本上还是以童语来进行结构,主要是用来对这篇文章进行修饰。文章的核心是打枣。而处于做枣酒是对文章的其次位置,尽管这两个层次的结构比较均衡,但后者还是处在一个配角的被动位置。
全篇的节奏也是按照轻、重、次重这么一个顺序在安排语言组织。或许这些特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像这样的文字组织与铺开,其实也是展现一种能力的表示。当然,在经过评论之后所从中归纳出的所谓理性认识,它也是以文章大量的文字所作的依托,否则是无法从中得出所谓有经验的说法。
之所以要把这篇文章,作为家风传承来予以定位,也是参照当下社会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来思考的。比如文章中所透露出的轻松与安宁的生活氛围与情趣,在现实中减少了的现象,重新使得像这样具有小清新的文章,能够受到读者关注的其中一个理由,就在于它能够释放某种精神与情绪的压力。这是文章的社会意义与作用的体现。不论是否能否被看出来与意识到,而这篇文章以其的朴实无华淡淡的幽香,会让人的心灵会暂时得到一些安抚。
有人讲秉承家风或传承家风,当离开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人物与事件的写真,它还是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这篇文章巧妙地避开了这些抽象与忌讳,它朝着一个温暖的方向、用孩提语言的委婉情调,把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故事,用散文笔法写来惟妙惟肖。
同时,这篇文章也产生了一种拉伸,文章在以自信与轻松的生活方式,并以语言提供的画面感,也将为一些沉闷、烦躁、不安、焦虑等,送去一些对存在的思考。从中能够感到一丝平和的话,这也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于是回忆往事的目的清晰,也作为某种生活方式的思考,或被采纳,或被无视。一篇文章也是一个互相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尽管对平台有多种解释,这其中也有一个平心而论的说法。结合这篇文章的平心而论,是在最后一段中,“那一刻外婆也来了劲头,她操起那杆玉石嘴的长烟杆,瞅着我美美的吸了起来。
【评论作者简介】
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