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的本质》读后感

公众号:从容痞子君的世界

我所有的读后感观后感,是给自己看的,因此会出现上下内容不通,联想颇多,而且很长很长,没有条理。

同时部分是我试图在理解作者在讲啥,提炼作者的观点,可能有错。

1

春节是人们读书最多的时间段,我终于把这本18年放书架的书给看完。

回看旧文,果然去年的第一本书也是在春节看完。开年1st书:海王与海后的聊天记录《危险关系》

这本书全名叫《零售的本质:为顾客提供生活解决方案》,日本人本多利范关于便利店的经营理念。

我全程是将“便利店”替换成“淘宝店”“微信店”“拼多多店”“直播间”来看的。倒不是说替换性有多高,主要是杭州电商满地,我的工作内容也受到电商思维的影响,像个专锤钉子的锤子一样,只看得见自己想看的东西。

好在春节返乡,四处逛街杂货铺、城乡结合部售卖店、家店合一等各类有过往时代气息的店铺的存在,也给了我很多想法。

2

这本书的核心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要是细细体会并做到的话,像是拥有《黑执事》里的管家塞巴斯蒂安·米卡利斯,被妥妥帖帖地照顾好。

一切经营和思考要围绕顾客需求及其变化这个中心,要时刻思考如何为顾客带来方便,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过这属于偏初始阶段,便利店这类偏实体以及需要明确需求类的,更高层面的应当是乔布斯那句话:“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就是我要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商业的本质:让客户 宾至如归?

这本书的背景较久,1998年本多利范去韩国,用他在日本经营7-11的经验去运营韩国7-11。属于开创地图时借鉴旧往经验的应用

所以不可避免的,举的例子会显得有点比较简单。书的序里也写了:

在实体零售店中,顾客进行目的性购物、实惠性购物的越来越少,随之而变的是探索性、休闲性、场景化的购物。如何让顾客在实体零售店中买得到、买得对、买得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

因为未来的顾客需求无限多元、极富个性,越来越多地追求商品的附加值,例如品质、艺术性等,甚至是人格认同。实体零售商业的情感化、社交化发展趋势或成为主流。

所以现在吉祥物、虚拟偶像、场景化的密室逃脱的火爆哦,或许之后的大型实体商场商超会有更多IP型的、场景化购物、故事开发式的购物可能会有这方面的尝试?

而直播间这类一个个似便利店、超市模样,有的用场景演戏,什么清代格格啥的。有的讲相声或快问快答如龙须糖主播,有的顺势而为成CP,如刚上班三天的“韩束夫妇”。

这样的话,看李佳琦直播间也很明显,有口红等护肤商品介绍干货,更多的、以及吸引人的是与旺旺的老板与小助理的相爱相杀,但不擦恋爱CP边。

直观表现为在B站竟然不能快速搜到李佳琦与旺旺的CP混剪,而同样与李佳琦产生爆笑反应的金靖却混剪无数,之后为避免CP粉愈演愈烈,从原先的每次强调没关系,直到女方有男友的料放出。

CP要有,但得常换才新鲜,像永远不落幕电视剧,让观者再久来询问时,仍然能够得到新的八卦,新的事情。

像极了《乡村爱情》,HHAHAHAHAHAH

同样的还有在B站上他的综艺《所有女生的OFFER》,与品牌方砍价内容,属于老板与老板之间的相爱相杀。

3

谈完道该讲术:主要是选品

上兵伐谋,商品对了,其他都好说。

再重复一遍:一切经营和思考要围绕顾客需求及其变化这个中心,要时刻思考如何为顾客带来方便,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商品上,自然是以顾客的需求为需求,而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7-11大学路店的货架上摆放了乐天集团出品的所有商品,没有任何一件遗漏,不管是饮料、牛奶、火腿、香肠,还是点心,韩国7-11根本只是乐天集团的商品展示场所。

虽说韩国7-11由乐天集团经营,但这实在太过分了。店内完全看不到顾客的需求,有的只是经营者的自尊。我心想,这也难怪韩国7-11要出问题了。

像这种经营者的自尊在书里的例子很多,也引申到服务业的常识:

饭店原本就是一个服务场所,虽然没有必要对顾客谄媚,但傲慢纠正顾客的行为是不对的。任何一种会让来饭店消费的顾客心里不愉快的行为,都应该要小心谨慎。

选品的假设

进行商品营销也是一样,必须以商品、潮流、气候、社会情况等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假设”,然后“实行”。“假设”“实行”“验证”一定要全部进行完毕才行。

因为必须确认这些“假设”不只是“个人的主观想法”。

我觉得吧,这就是调研,只是要小心,不要带主观想法去搜集资料,不然收集来的资料只是在佐证想法而已。

只是因为便利店的特殊性,它因地方小,货量小,以食品与百货为主,需要时时调节变动,一天里配货三次,所以调研比较靠时效性,以及店主对周围商圈附近的消费人群的理解,来快速调整进货商品的种类与数量。

书里有一个例子。

“×月×日是假日,应该会出现客流高峰,可能很多人会想要来这一区域走走逛古董店。天气很好,气温很高,可能饮料跟冰品会卖得很好,也可能有人会想要买便当在附近吃。”只要设立了这样的假设设,就会做出订购比平常多四五倍货量的决策,最后让营业额确实向上攀升。……各分店店主都要依据自己分店的位置,推敲各个时段会有哪些顾客上门,并仔细观察顾客的年龄层、他们的消费习惯等,尽可能地思考顾客消费的各个层面。

商品的营销:

营销不一定要花钱才能做。在正确的时间点为顾客提供他们想要的商品,而且店内拥有差不多刚好的数量,这就是营销。

正确的时间点靠调研,如上面的假设。

想要主要是消费者的心理:“希望春天快点来”,即使春天没来,顾客暂时用不到但会有印象,等真正需要时,自然会想起去购买。

我不是想自夸,但在某种意义上,我比气象局更认真观察温度。更准确地来说,我拥有绝对准确的“体感温度”。因为我在便利店产业待了40年以上,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几乎每一天都紧盯着温度与气候。

比如夏天的招牌产品中华凉面,当户外温度超过20度的时候会开始热卖。因此,我在那之前的三周之内每天都会仔细分析天气预报,不断反复推测气温何时会超过20度,然后趁势宣传促销。因为如果等到盛夏才开始宣传,那可就真的是太傻了,会因此错失大好商机。

也因此季节商品必须在季节真正来临之前就开始卖,并且在季节结束之前就先撤离卖场。

因此便利店每年甚至会替换高达70%的商品。除了开发新商品,热销商品也会经常改版更新。此外,介绍商品的广告牌、促销的宣传海报及布条、商品的外包装等,也都要经常更换。一天当中,甚至应该配合早、中、晚不同时段,改变卖场商品的配置。

店内拥有差不多刚好的数量:SKU的“单品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滞销品,并将其排除。

这主要是要靠系统记录追踪与历史数据分析,以便更灵活应变。但同样,不能过多依赖历史数据,因为消费者随时在变,历史永远属于过去。

假设某一项商品的销售目标被定在10个。那么下单时,应该订购几个呢?

答案不是10个,而是12个。也就是说,多出的这2个,一开始就应该被认定为是必要且有效的废弃。

我是从小红书上一个帖子明白库存与滞销品的联系。如果那10个已经赚到钱,那么从客观上讲,已经赚回本,这2个能卖得出自然是好,卖不出,当场丢掉,也是0损失。不应该抱有必须要卖掉库存的负担以及担心库存而不肯多进货的心理。

4

常常提到的更有保持店内清洁,服务员的亲切态度。

这一点么,小镇情况有所不同。

在小地方,熟悉的人情比陌生的精致要更亲切,逛街时走的老店,无一例外没有书中偏精致性的干净整洁,或是因时而变。

而我在一眼望去,走进的可能也主要是偏日常乱的整洁老店,而非干净的新店。

但这主要是熟人作保,且交际已有十年,店主习惯,客户也习惯。

但新来的店以及  食品店却是一定要干净的,虽然这会让它在一众旧店中鹤立独行,常常接受本地土著的注目洗礼和不信任。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大胆尝试好奇新鲜是本能。一条街道每隔五家店几乎就有一个奶茶店,按书中所说,也算是过度竞争,我在21年夏季看见它们在,冬天回来它们还在,这应当算是半站稳脚跟。

另外出现一家宠物医生店,相隔不远还有宠物用品店,再相隔不远,竟有一家与用品店同名的批发店。

宠物医生店过年期间仍在运营,有顾客在里面,用品店与批发店关门,不清楚运营情况。

其他的观察自然多是反例,没有办法,刚看完,自然是以书中的条条框框来挑刺。比如一家店十年前雨伞扫把放外头,十年后依然那样,有点令我疑惑,它这是卖不完继续在卖还是只能这么摆放。

总之一切经营和思考要围绕顾客需求及其变化这个中心,要时刻思考如何为顾客带来方便,为顾客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零售的本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