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这是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包含了他对生活的大量思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各种真知灼见,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表达自由主义理念。

如果王小波先生还在世,一定会很乐意看到,现在中国的思想自由之程度。人们思维的多样性早已经是那个年代所不敢想象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比过去要幸福很多。不知道王小波会不会满足于现在的状况呢?会不会希望有更多的思想自由呢?

从现在的环境出发,如果要有更进一步的的思想自由,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至少应该如王小波所说,提高心智,提高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的能力。

现在已经很难有人在对你进行思想灌输了。但是,如果你主动放弃思想的丰富性,懒于寻求更多维的价值体系,那么就等于在自我封杀思想了。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什么叫美好道德、什么叫善良,我有个最本分的考虑: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有这种态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话语交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在欲望推动下采取的行动使欲望满足,得到了乐趣,这个都是正常的。乐趣又产生了欲望,又反馈回去成了再做这种行动的动力,于是乎越来越凶,成了一种毛病。

听凭朴素感情的驱动,这种状态,或者可以叫作虔诚。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子。​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一般来说,扼杀有趣的人总是这么说的:为了营造至善,我们必须做出这种牺牲,但却忘记了让人们活着得到乐趣,这本身就是善;因为这点小小的疏忽,至善就变成了至恶······                             

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

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到理性的轨道上。                                 

在我们这里,人对人的态度,有时太过粗暴、太不讲道理。按现代的标准来看,这种态度过于原始——这可能是传统社会的痕迹。假如真是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期望将来情况会好些。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总是让人敬重。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不是每个人,在你后悔以后都还能站在原地等你。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被伤害过后可以选择忘记,既往不咎。也许到那个时候,重归于好就变成了最大的奢求,即使重圆的破镜,映照出的也不过是伤过后变成残渣的爱情。只怕在明白最想要珍惜的人是谁,最大的幸福谁能给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散入人海的那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