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成人:彼此世界里的陌生人

      读《童年的秘密》,是按凯程初复试专著必读书单的顺序走的。   

      这本书是大概诞生于20世纪初,对当今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阅读的过程中,不时会愤怒,感慨成人竟可为自己的利益对儿童的苦难忽视至此。同时,也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与书中那些无意识的成年人相比,也没好到哪里去。

      封面上的玛丽亚•蒙台梭利慈眉善目,温和中透着一丝机敏和睿智。她对儿童生活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对探索人类最深层秘密有着最蓬勃的热情,对自己丰富而清晰的思想有着最审慎的表达。

    《童年的秘密》首先分析了当前儿童发展的现状:对人类的未来起着决定作用的儿童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来自成人的莫大阻碍。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尝试着解决。蒙台梭利是其中的一员,她提出“因为儿童仍处于童年状态,风靡当下的心理分析并不适用,且该研究关注正常人而非病态人,所以最适宜研究儿童的方法应当是‘观察’”。当然,在其后的写作过程中,“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方法读运用对研究结论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观察中,蒙台梭利发现,即使是刚刚来到世上的小婴儿,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带着自然赋予的能力来到世间,按照内心深处的指令去建构自己的世界。  他不知疲累地理解外部世界的秩序,感受自己身体内部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每一个阶段,他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儿童的理性),并以这些兴趣为轴心,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敏感期一旦错过就不再来)。

    “认识世界,完善自我”,这是儿童的工作。但却得不到成人世界的理解,甚至会被藐视。成人与儿童有不一样的生活节律,他们工作的目标和原则不同,成人在儿童生活中强有力的支配性会不断打断甚至阻碍儿童工作的进行。成人会伤害儿童,会造成儿童心理畸变。

      正常的儿童自发自觉,能够遵从内心的指示专注地工作,热爱秩序;不依附外物,对奖惩无感;有求知欲,有尊严感。他能顺利地将心理能力与运动统一起来,实现精神生活的“实体化”(人格的形成)。而心理畸变的儿童因成人在其生活中占支配地位,或环境中缺乏动力,导致心理能力与运动联结受阻,二者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神游”、“障碍”、“权力欲”、“占有欲”、“自卑”、“恐惧”与“说谎”都是心里畸变的表现。它们是一种隐瞒,是儿童为保护自身生活不被成人侵蚀而构筑起的防御工事。儿童的心里畸变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如“贪食”。

        关于儿童,我们缺乏了解。或者说,我们因为想省心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懒得去了解。而在这个陌生世界里的儿童,根本没有能力对成人世界做出什么反应,他们只是被动地在接受,在服从。所以,说成人与儿童,是彼此世界里的陌生人,一点也不过分。

        现在当然好一点了,相对于以往的无意识,现在的我们至少是勇敢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并积极思索解决方法的。说到解决方法,也有点遗憾,这本书是侧重于预防儿童发生心里畸变,唯一论及“干预心里畸变”的内容只在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节“儿童的皈依”。只要儿童找到能使自己专注的事物,畸变便迎刃而解。问题是,如果儿童一直找不到这类事物,怎么办呢?成人该使用怎样的方法帮助他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与成人:彼此世界里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