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营十二年,怎样的苦难和屈辱,成就了一个女人的诗史与史诗
说起边塞诗,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诸如铁血男儿、气贯斗牛此类,也有例外,被誉为边塞诗中的诗史的是文弱女子蔡琰的《悲愤诗》。
蔡琰字文姬,她用被掳敌营十二年的苦难和屈辱,换来了在雄性的建安文坛的一席之地,硬生生从三曹七子的手中分了杯羹。蔡文姬原本著有诗集,可惜失传了,目前流传下来的只剩三首,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别看少,就凭这三首诗,古代文学史就得有她一笔,尤其五言《悲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这些诗篇,字字椎心,声声泣血,真实而又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以及百姓的苦难生活。是汉末大动乱的真实记录,堪称诗史。
相比于她的又美又飒,她坎坷跌宕的命运更博人眼球,她前半生的遭际,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才不敌命,色不如时”,象被下了诅咒似的,她一步一坑,步步都踩在坑里。
文姬是大学者、名士蔡邕(字伯喈)的女儿,自幼就随父亲逃亡在外,嫁给卫仲道不过一年,卫仲道就因病挂了,无子女,不容于夫家,文姬只能回娘家寡居。汉末大乱,父亲又在长安被王允杀害,远在家乡陈留(今开封)的文姬大概都还没有来得及得到父亲的死讯,就被胡骑乱兵掳走。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平原地区的人没有战斗力,抵挡不了践踏庄稼、围攻城池的北方胡羌,他们斩尽杀绝一个不留,尸骸多到摞起来,他们马边挂着男人的头,马后捆绑着掳掠来的妇女,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西驱入函谷关。文姬也在这些被掳的妇女当中。
一路上,她们受到非人对待,“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稍微让胡兵不如意,他们就威胁说,正好刀闲着呢,正想杀个俘虏玩呢。哪里还顾惜得了性命,实在受不了他们的脏话辱骂,他们举起棍棒就是毒打,白天被迫忍受着打骂一边哭一边走,夜里无奈地悲哀坐泣。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文姬不由得发出悲鸣,“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老天啊!我们有什么罪过?让我们遭此恶祸!
那一年,文姬二十岁左右。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被逼迫着成了匈奴人的家室,被挟持向西而行就像要去到天涯。云山阻隔,归乡的路越来越远;风吹沙扬望不见家乡。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胡地苦寒,春天来了草木也不发芽,人像野兽,饮食又臭又腥。文化风俗也不一样,胡人粗鄙不讲礼仪道德。他们人数众多又残暴凶狠如毒蛇,披甲持弓,蛮横骄奢。三观不同,风景殊俗,这样凄苦无比的生活真的让文姬生不如死。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我不是不想死啊,可我希望,就是死,也要把骨头埋回到桑梓故乡啊。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我无日无夜不思念故土,世上的人里还有比我更命苦的吗?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我落入敌营实在命薄。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十二年里,文姬心心念念都是故乡,只要一听说有外人来,就要去打听消息。
多少轮失望、希望之后,这一天终于是来了。
安定统一了北方、南匈奴归附后,曹操终于打听到故人蔡邕的女儿流落于此,于是派出一个使团,去赎回文姬。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忽然遇到汉使,带来了皇帝的诏书,要用千金之重,赎自己归汉,“喜得生还兮逢圣君。”文姬何等开心,终于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国,看到战乱平定、天下升平。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家既迎兮当归宁”,终于梦想成真,骨肉亲人来接自己回家了。家里人来接,当然要回去啊。文姬没有丝毫犹豫。
从一般的角度,是否归汉对于文姬来说,应该是个非常艰难的抉择,历经丧乱,终于能有一个温饱、安定的生活,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胡人宠我兮有二子”,从她跟左贤王生育了两个儿子看,她应该能享受到不错的生活待遇,战乱之年的两个男丁,是多么稀缺的资源啊!而且,两个幼子也令她牵肠挂肚,她选择留在南匈奴的理由应该更充分些。
而中原的家中,“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早已是宗族凋零、亲人亡故,她心里肯定很清楚,如果家族豪强,她就不至于被掳了。
曹操为什么赎回文姬,文姬又为什么要归汉?行文至此,是不是已经有人竖起了八卦的小耳朵?按捺不住想问了吧?曹操和文姬有什么关系?答:没有那种关系!不要一看到英雄美人,就往那个方面想,注意点素质。
曹丕《蔡伯喈女赋》序中写道:“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使者。”曹丕说,我父亲和蔡邕相知深厚,他同情、怜惜父女俩的遭遇,于是让周近作为使者,用玉璧去赎回他的女儿,并安排她嫁给屯田都尉董祀。
文姬归汉,是她的大节大义,是她对周礼乐、汉衣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她要“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担当,是她对故国山川的热爱,她多想看到一个国家强大、百姓安定的祖国啊!文姬博学多才、记忆力超群、口才好,妙于音律,长于诗赋、擅长书法。高度浓缩的《三字经》里,都讲了一个蔡文姬的才华故事:“蔡文姬,善辨琴”。
归国,意味着要与两个幼子生别离,永无再见之日,“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孩子抱着文姬的脖子问她,妈妈,您平日是那么慈爱,我还没有长大,您怎么就不管我了!“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听到儿子的问话,文姬五内崩摧,恍恍惚惚如痴如狂。还有比这更凄惨的景象吗?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那些一同被掳来却不得归汉的女伴们,她们的哀叫声哭喊声伤痛欲绝。“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马儿为此悲哀的立在那里不走,车儿为此悲哀的轮子不转。围观的人都在跟着叹息,过路的人也为此感动低泣。
终究是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家邦。曹丞相又悉心为她选择了同乡人董祀,重新给了她一个温暖、安定的家。如父如兄般的关怀让半生飘零的文姬体味到久违的温暖。
好景不长,董祀犯了死罪,文姬一听到消息,顾不上穿衣戴帽,披头散发光着脚就跑去找曹操求情,她太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家了。
当时曹操正在宴客,“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曹操对宾客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在外面,你们一定都很想认识她吧,今天给你们个机会。文姬进来就磕头、请罪、求情,“音辞清辩,旨甚酸哀,”秀了一把口才,大家听了之后,“皆为改容”,曹操也很感动,答应了她的请求,赦免了董祀。当时天气寒冷,曹操又赶紧赐了头巾履袜,让文姬穿戴上。
然后曹操问文姬:“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否?”听说你家中以前有很多三坟五典的古籍,你还能记住吗?文姬答:父亲留下四千卷书,可惜“流离涂炭,罔有存者”,我今天能诵忆的,只剩下四百多篇吧。曹操让她立即忆缮下来。
也许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上古典籍里,就有由文姬留存下来的,她为保存汉文化做出了贡献。
也许,这场宴席,就是曹操为文姬举办的专场秀。董祀死罪,文姬来求情,是连手指头都不用掐就能算出来的事,曹操选择在这个时候宴客,让文姬当众陈情,赐她巾履,让她忆缮典籍,都是在表达、昭告他的爱重和她的价值。
后来,董祀辞了官,和文姬归隐山林,过着童话中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
饱受摧残,流落异乡十二年的文姬终于有了新的生活,真好。更好的是,她还赶上了建安文坛的彬彬之盛。苦难激发了她的文学和音乐创作,她将激昂酸楚流泻于笔端,她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成为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里的一抹女性之光。
中华文明能绵延数千载而不息、中华民族能历经磨难而不灭,溶于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怀,让文姬受尽命运捉弄而不屈,让她历尽苦难而依然热爱,让她的生命有温度、有韧性,让她活成了史诗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