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有秋天吗?十一月初我到此地,街上的行人大多着夏装,路旁玫红色的三角梅花开烂漫……我坐在沙发上,一边听着《半壶纱》:“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一边奢望着心静自然凉。好在,十一月的末尾,冷空气忽然驾到,西风自阳台,自门缝,自纱窗,无声无息地入侵小小的居室。我紧紧衣衫,抬眼望对面的红花山——青山妩媚,红塔巍峨,南国的秋与叶落无关。看来秋色、秋声、秋意,我只能到宋词里寻找了。
说到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有就是由他操盘、倡导,却不幸夭折的庆历新政。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被韩琦誉为“上天生公,固为吾宋”,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代表,在《宋词三百首》中却有两阕绮丽哀怨的秋词,其一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此词乃刻画望乡人之苦情,写景意境宏远,抒情凄恻缠绵,难怪脍炙人口。其中“碧云天”和“寒烟翠”,被言情作家琼瑶摘取,成了两部小说的书名。正襟危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他的词居然与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搭上了边;更何况,在北宋庆历年间,他还曾位居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呢!然而,谁说宰相就不能写婉曲、动人的小词?要知道,冯延巳、晏殊、欧阳修,这些填词高手,皆担任过宰相。只不过,范仲淹的身世经历,比他们更曲折坎坷;范仲淹的功勋声望,是他们难以企及。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两岁丧父,生计所迫,母亲不得已带着年幼的他改嫁朱家。因为身世之忧,范仲淹从小学习用功,曾寄宿醴泉寺苦读。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几根咸菜果腹,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谈。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之后十余年,在安徽、江苏等地任职。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回乡守母丧,获应天府(河南商丘)留守晏殊赏识,担任应天府府学。两年后,经晏殊举荐,他被朝廷任命为秘阁校理,成了一名前途远大的京官。可是,他并未从此平步青云。
相反,由于为政之忧,由于正直敢言,范仲淹先后得罪了刘太后、仁宗皇帝、大宦官阎文应、政坛不倒翁宰相吕夷简等人,因此屡遭贬谪,三进三出汴京。好友梅尧臣写《灵乌赋》劝之:“结尔舌兮钤尔喙”,意思沉默是金;范仲淹却回应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如此吃苦耐劳、节俭安贫、刚正不阿、直言不讳的范仲淹,却写出了:“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知儿女情长,离别相思,与严肃道学、正气凛然并不矛盾。正如有着家国情怀的他,曾两次前往孤山拜访大隐士林逋,并赠诗:“早晚功名外,孤云可得亲。”(《寄赠林逋处士》)而范仲淹另一阕选入《宋词三百首》的作品,主题依旧是离乡去国之别情,同样写秋天,同样有月亮: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
这阕秋词没有《苏幕遮》名气大,但其艺术感染力、层次感、千回百转的婉曲,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半阕描画秋夜景致,从听觉到视觉,由室内至室外。起拍“纷纷坠叶飘香砌”,听!一片叶落,又一片叶落……窸窸窣窣,堆满了花草环绕的台阶,夜多么宁静啊!“寒声碎”,那是秋的寒意,抑或年华老去的悲凉?寄生于都市高楼大厦的现代人,秋夜闻风过檐壁的呼啸声,大约也会念远怀人吧。“真珠帘卷玉楼空”,与李太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景不同,情一致;“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似乎正值中秋,与杜子美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景吻合,情更重。月亮作为诗词的永恒背景,总是与思念连在一块儿。
而下半阕则尽作痴语,一转再转,转出多少层新意来?先是肠断,无法借酒消愁;又说酒未下肚,早已化为泪水,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句,更曲折,更痛切,更煎熬……结拍:“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情是如此无可奈何,词却表达得绝妙无比。百年后,被李清照相中,融化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读者不禁怀疑:此真乃一身正气,文治武功,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他的词笔吗?
事实上,范仲淹传世的词作很少,但他的确善作秋词。他还有一阕被欧阳修称为“穷塞主”词,被词学家誉为“豪放词”先声的作品,描写的是秋日边塞风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
比范仲淹小十九岁的韩琦,是他的知己兼伯乐。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上《百官图》,直指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第三次被贬出京城。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不久,发动“三川口战役”,打到北宋边境延州。韩琦作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向朝廷推荐范仲淹来前线,与他一起守边御敌。此即《渔家傲·秋思》的历史背景。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挂帅戍边数年,因为防守得力,韩琦与范仲淹被并称为“韩范”。乃至于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五朝名臣言行录》)这样的美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终于在庆历三年(1043),北宋与西夏即将达成和议;五十五岁的范仲淹被调至中央,这是他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进京。
转眼庆历五年(1045),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官出京。大约就在那时,他作了《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词下半阕云:“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虽非秋词,但他的心境,果真是落叶满地、萧瑟一片……
*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姜夔:红萼无言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