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影》

图片发自App

      未看之前,觉得《影》这个电影名字起得多少有些装神弄鬼。及至简单了解剧情,又觉得是张艺谋对于电影艺术大师黑泽明的又一次意象临摹。

        当然,临摹归临摹,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描述的是自己的魂,借一个黑泽明的艺术局部为手法展开自己的篇章。在张艺谋这里,黑泽明更像一个药引。就仿佛一个经典作家借助于另外一个经典作家作品中的某一个意象或者某一段写作手法,发展了一部自己的宏大作品一样。

        从这个视角去看张艺谋之余黑泽明的关系,《英雄》借助了《乱》的画面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无名一人独占千军万马的画面,与《乱》中落魄之王一人独对千军万马的画面。虽然两幅画面其实象通而意不通。《影》同样借助于黑泽明的《影舞者》,但这次不是一个画面语言,而是一种故事的意象语言。

        看完《影》的整个感受,审美感非常强烈。西方人把张艺谋的电影批判为形式美学,这不见得是一种错误批判,张艺谋在审美形式上所下的工夫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况且,只要能够达到足够的高度,形式美学就不是一种批评,而是一种肯定。在我看来,《影》达到了这种高度,是一部相当精彩的形式审美的美学电影。

        《影》的审美首先是自然环境上的。空灵飘逸的东方山水意境,在张艺谋的镜头之下充满了艺术的灵性。即便电影本身是无声的,仅凭借其空灵精致的画面语言,同样不失为一部教科书级的摄影作品。同样精彩的充满了东方意蕴的审美画面语言还存在于《英雄》和《十面埋伏》中。就此一方面而言,在我看来,可堪与此匹敌的惟李安的《卧虎藏龙》。

        《影》的审美其次是文化意境上的。中国水墨书画艺术,自然与艺术,艺术与人,完美的融为一体。自然画面是水墨意境,场景设计是书法意境,夹杂在其中的是充满着神秘格调之美的是东方的音乐意境。

        《影》的审美再次是故事内涵上的。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英雄》的故事情景来理解张艺谋在此一方面的巨大突破。《英雄》在故事上最大的失败在于鼓吹“天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鼓吹极权。为了天下可以牺牲一切个人,此是一种极权的国家主义。而《影》则没有这个矛盾,创作者遵循了客观的叙事法则,以最大的克制保持理性的去讲述故事。没有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这几乎令我们感到作者的冷血是那样触之冰冷。他完全做到了把自己置身事外。而理性,堪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如果说《英雄》是充满着国家精神的鼓吹极权的作品,则《影》就是充满着个体精神的鼓吹自由的作品。

        《影》的审美最后是哲学精神层面的。“身”与“影”,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在电影里,子虞的“身”与“影”的矛盾冲突令人胆战心惊。如果一个人的影子是可以独立的,则一个人的真身就可以是被取代的。“身”可以为自己找一个“影”,反过来,“影”也可以为自己找一个“身”。人而外,“身”与“影”的另外一个审美对象是政治。电影成功的塑造了政治的阴谋论现象,某种意义上,人们所见的政治只是“影”的政治,真正的“身”的政治,是隐藏在暗中的,背后的纷争外人不易觉察。“身”与“影”的最后主题是东方文化本身,即文化也存在着“影”与“身”的矛盾。从这个角度去看待中国文化,可以很容易理解到所谓外儒内法,或者在儒内道的矛盾。儒与法,道,佛,各自为“身”,为“影”,身影重重,构成了一种宏大的文化意象。

        最后谈谈电影中的人物,沛王的诡谲令人厌恶。子虞的阴诈则令人恐惧。子虞夫人的另外一种“影子”形象则令人充满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某种痛苦与烦恼,多少还含杂着一些同情与厌烦。至于作为影子的境州,令人在感叹其命运的同时又不免有所遗憾于其最后多少令人在惊叹中不失可怕之感的蜕变,这实在是一个坚强勇敢而又可畏可怖的男人。而后是长公主的正直和勇敢,美貌与睿智。最令人感动的形象则是充满着英雄气概的杨苍父子,这真是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在故事的开始直到杨苍父子出现,这两人一直是意象中的反派人物,是令人愤怒的对象。胡军真是一个天生大丈夫好男儿英雄好汉形象的演员。

        电影结束了,故事返回到最初的镜头。子虞夫人将如何选择呢?打开门,她的希望是“身”还是“影”?还是以“影”为“身”?而多少时光以来,她却一直过着以“身”为“影”的生活?

        她该如何选择?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2018-10-5于太原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艺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