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香,心头肉

现代的老人们一说起猪肉,都是一句感慨,现在的猪肉没有以前香喔!

尽管经历了19年的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现在猪肉价格还是居高不下。不管是说它不香,还是价格太贵,还是说:换别的肉吃,鸡肉、鱼肉,如果你到菜市场去看看,每天每个猪肉摊前都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人们一边抱怨价格,味道,一边对着猪肉挑挑捡捡。肉贩们满脸堆笑一边附和着顾客,一边飞快的手起刀落把每块心仪的肉送到顾客的手中。好吧贵就贵吃吧,不然怎样。

无竹令人俗,无肉让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炒猪肉。

这可是历史文人也最大的吃货苏东坡写的,他研究出来的,“东坡肘子”,“东坡肉”,是不是让人听到这个菜名,眼前就会浮现出红通通,油汪汪,大碗的红烧肉,大碗的肘子摆在桌子上犹如老太爷般的傲慢,对每个人的舌头点头示意。

喜欢吃猪肉的人,眼光所到之处便都是猪肉。看《金瓶梅》是私情加猪肉;李瓶儿赌输了棋拿出五钱银子,买了一坛金华酒、一个猪头、连四只猪蹄。那个猪头只用一根长柴就烧的熟烂,潘金莲、孟玉楼、李瓶儿三个人风卷残云了,胃口真好啊。看《水浒》是豪情加猪肉;“要十斤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这是鲁达。看《西游记》那更是猪八戒加猪肉了。比起那白白嫩嫩只能蒸着吃的唐僧肉来,猪肉虽没有令人长生不老的功能,但是妖怪们抓到猪八戒以后,对其肉的幻想更多,可以“先割下耳朵下酒”,也可以“等天凉了腌起来吃”,由此可见,猪肉确实是变化多端而又摄人心魄的美味。

大多西方人对猪肉的了解不多,所能总结的做法,比较高级的就是烤猪排,可以引以为傲,比较平民的做法则是炸猪排,可以去腥臊味,其他就很少看到有更多新意的做法。所以,西餐中大多数上的台面的肉类料理,多以牛肉或者羊肉来完成,猪肉登场的机会可能比鸡肉鱼肉更少。

在我们东方国家受儒家思想影响,猪肉的地位是登上了天,成为大众餐桌上当之无愧的霸主。《论语》中,孔子每每用烹调方法打比喻讲道理的时候,出现的主语往往都是猪肉,包括小块的猪肉,大块的猪肉,切碎的猪肉,整块的猪肉,烤制的猪肉,腌制的猪肉,等等。孔子对猪肉的这种深深爱好,还影响到对他对食用猪肉的种种挑剔:“割不正不食”。就是不是正方体的一律不吃。而孔门的后代,也都极力秉承这种即体现了雅又体现了豪的君子食肉之道,非得大口饮酒,大块吃肉,那才是油光锃亮的好人生。

沿袭了孔子对猪肉的观点,在国人看来,猪肉的的形状确实是个大讲究。自古以来,如果要请一顿像样的客,餐桌上一定要有块状的大肉。同样是猪肉,如果是肉片,肉丝,肉条,更别提绞肉,那一定是上不的正式台面的,不太能表达主人诚意和好客。只有一大盘的,方方正正连皮带油的红烧肉在各地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席面上,深红,酱红流着油,这才是主人表达的最高敬意。

红是中国人的幸运色,酱油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味道,而猪肉更是大多数国人的心头肉,这三种元素的结合下,便是老百姓生活的最高享受。袁牧《随园食单》中,为猪肉特设一章,称其为“特牧”,并列举类似红烧肉做法若干,如红煨肉、油灼肉、火腿煨肉、台鲞煨肉、荔枝肉、八宝肉、酱肉,并且包括猪头、猪脚、猪内脏的各种烹调法,甚至还有关于猪油的菜式。

中国家庭还最爱自己熬制猪油,所得的雪白晶莹的猪油,是炒叶菜,为各色点心增添异香,就连熬剩下的油渣都是一道美味的下饭菜。而袁牧所写的空心团子的做法:在团子中心塞一块猪油,然后入锅蒸,出锅后,猪油都化在团子里,香味扑鼻,团子自然也就是空心,这好像是镇江人的做法。现人们喜欢用黄油来做点心,怎么不用传统的方法,用猪油,自己熬制的猪油制作呢!

那今天中午就自己动手做一份我们湖南人,人人都会的“小炒肉”吧,“老板来半斤,带五道花的,带皮的,今天早上刚刚进的新鲜五花肉落”。

你可能感兴趣的:(猪肉香,心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