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

1

熊毅在他的书《正义从哪里来的》前言里讲过,人类缺乏逻辑一致性的例子。

山里的猴子经常去偷农民的粮食,农民于是准备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放了米,猴子张开爪子的时候可以伸进去,但是一旦握紧拳头就出不来了。

另一个故事是,猴子在严寒的饥荒季节死守住最后一枚松果,紧紧的不肯松手。

猴子的行为是一致的,但是人既然赞叹着猴子在严寒季节的毫不松手,又惋惜这猴子在偷粮食的时候毫不松手。

2

在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逻辑上的缺乏一致性是不过脑子的结果。

我们又认为行动是服从大脑指挥的。

所以我们认为行动上缺乏一致性就是大脑没有充分考虑的结果。

这样的推导似乎很符合逻辑,可惜的是,又错了。

3

从生活中的很多经验看来,行动上的不一致,往往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不一致叫做行为上的反差。

每一次行为上的反差,都是揣摩一个人心理的最佳时机。

4

一个男人的女友在大街上被公然调戏。

不管是恐惧逃走还是愤怒殴打,都是人的一种正常反应。

但如果是先躲起来再挺身而出,或者先勤奋难忍后平静如初,这其中肯定有着剧烈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在紧急时刻的心理活动,往往就暴露出了一个人真实的心理本质。

5

在看一些小说的时候,如果缺乏这种行为上的反差,总是一往直前,总是没有反思,没有改变,那么这部小说可以说就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学。

而一个读者在观看文学的时候,没有有意识的去寻找这种行为上的反差,那么他也会错失很多作者想要表达的细节。

6

本来我也是在门外徘徊不得其门而入的一个读者。

这几天听了鲍鹏山先生在讲水浒。

小小的一两段话,甚至只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读的如此透彻,而且可以让人感觉言之有理。

就是因为很多情节我都知道,很多细节我都忽略了,所以他在说我熟悉的事情上,我挖掘了很多我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我才会有一种十分新鲜又十分剔透的感觉。

7

万维钢给的公式

——喜欢=熟悉+意外。

作为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如果不能够敏感的体会到这些细节,那么他写出来的东西也一定会缺少反差,缺少细腻的人物心理。

8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的主题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一,不要直接描写心理活动,而要用行为来表现心理活动。

就像梁朝伟在表现震惊的时候,不是用非常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只是在听到那个令人十分震惊的消息,拿着烟的手停顿了一秒钟,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完全可以揭示出他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行为一定要有反差。

高大全的人物为什么很难获得认可,因为没有反差,甚至没有如何进化的过程,仿佛一个生而知之生而慧智的神明。

9

从小说到文章的思考,那么,本篇文章不合格。

因为对于一个议论文或者说理的文章来说,故事就是文章的行为,而道理就是文章的心理活动,一味说道理,而不说故事,就是像我刚才说的,一篇烂小说,通篇的心理活动,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为表现。

但即使如此,我也很庆幸我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差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