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酌

松鼠葡萄犀角杯

酒,由最早的祭祀礼仪之物,到如今作为餐桌上活跃气氛增进交流的催化剂,均体现了酒文化是古今社会文化的标志性元素。历代文人墨客也常以它为比兴抒发情怀,小酌之时诗兴倾泻,吟诵出许多的千古绝句。

酒虽美好却不可贪杯,如何才能开心畅饮又不至于烂醉如泥呢?古人发明了各种酒令、酒筹、酒牌等游戏,让饮酒如和风细雨徐徐而来,兴趣盎然。

古人认为犀角有极强的解毒功能,犀角杯多用于“劝杯”,在主客之间传递,每次需饮尽,故又叫“无奈杯”,一方面用于劝酒,一方面也可供赏玩。每逢文人雅集饮酒,以即席赋诗比试捷思,下图中一人执笔沉思,一人已完卷,左手持犀角杯准备罚酒,右手击缶催促对方。

水浒人物叶子

酒牌又叫“叶子”,实为一种酒筹,其上绘有成套的版画人物、题名,行礼时抽取酒牌执图解意,以赏罚促饮酒之趣。

投壶

投壶是汉代贵族招待客人时的一种饮酒游戏,人们在相同的距离向同一个壶中投掷手中的矢,输者要罚饮酒。这个游戏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就已被记入《礼记》。

公道杯

“公道杯”是一种酒杯,产生于宋代。杯内立有一老头或龙头,且有一孔与外相通,如酒适量,滴酒不漏,如果超过一定限量就会通过压强差的虹吸全部吸入底座流出酒杯。所以盛酒时两只相同的公道杯装酒量完全相同,最为公道,故称公道杯。


清明上河图

由盛唐到宋朝,文化的发展日益繁荣。要了解宋代文化有多昌盛,北宋汴京有多繁华,不必泛舟史海。上图是端端在博物馆拍到的《清明上河图》其中一角。没拍全的借来网图补充。

图中可见,酒楼是汴京城最繁华的地方了。那时酒楼分“正店”和“脚店”,我们看到的就是高大上的“正店”。再靠近看看呢,那真是相当的气派,彩楼欢门三层,高大豪华,楼上的小房间里人影绰约,嘉宾满座,飞盘交错,人气是相当的旺盛。

据记载,汴京最普遍的商铺一般都上午开业,到了傍晚就打烊了,唯独这酒楼还会有夜市和早市,在雨雪交加的冬天夜市,生意依旧兴隆。看来我们的老祖宗也有吃夜宵的爱好呢。

门口的柱子上还绑着一面酒旗写着“孙羊店”,正店门前有不少人,可能正是饭点。

门外街上有一顶竹轿子,北宋时朝廷为了防止官员懒惰懈怠,规定除一些德高望重的官员以外,其余人一律不能乘轿,直到南宋时才解禁,所以图中轿里坐着一定是个女子。

网图侵删

店门口还有四个葫芦形状的橘子灯,其暗语是里面有可以就欢的女子。橘子里竖放着招牌。

其中一个橘子灯的右边写着香“醪”,但“醪”字只露了一个角,有人猜这是酒的名字,左边被遮住了,有点像“孙记”二字,“正店”两个字倒很清楚。

正店右边有个小店,店铺里放了八只大木桶,有几个壮汉,其中一个正在试弓。有人说这是“正店”卖酒的部门,后面堆满了酒瓮,而大木桶装卖的酒。北宋民间容许特许酒户用官制酒麯酿酒及批发,此特许酒户为“正店”。如图中的“孙羊正店”,取酒分销而又兼营演戏的大酒楼名为“脚店”,旗下更有“拍户”的直销小店,所有卖酒的地方必须注册登记,按销量扣酒税,同时挂上青白色条子的方形酒旗。

看着几只大桶,是否脑子里会浮现出,吃着孙羊招牌的美食,喝大桶汴京原桨,邀三五好友在这里胡吃海喝大快朵颐,觥筹交错时更是醉生梦死,这“欢门”,岂不就是汴京城最为欢快的去处么?

至于这卖酒的为啥还弄几个彪形大汉呢?有人说这可能是消防员救火的,里面装着水,到底如何?只有穿越过去才知道了。


看着那几只大木桶,令我想起几年前的国庆期间我们赶去德国慕尼黑体验了一场“国际啤酒节”。晚上八、九点,一个不太大的酒吧人头涌涌,挤满了来自各国的“啤酒”爱好者,门口立着两只超大型木桶。

我们计划去感受啤酒节顺便吃晚饭的,貌似除了我们也没人在那儿吃晚饭。酒吧主要提供啤酒,大大的酒桶装满了自家酿制的啤酒,有普通啤酒和黑啤酒,特别香浓甘醇,没有一点涩味,真没喝过这么好喝的啤酒!

吃的只有简单的几样:烤面包,炸土豆和炸鱿鱼圈。由于当时场面非常震撼,人非常多,上啤酒很快,吃的要等很久,所以那天晚上我们基本上是饿着肚子,以大杯大杯的冰冻啤酒充饥。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摇滚乐,人们一边大声高唱一边用厚厚的啤酒杯有节奏的敲击着桌面。这里没有国界,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朋友挤着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唱歌、闲聊、痛饮,感受啤酒节的震撼场面和快乐气氛,更体会到啤酒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平时晚上八、九点在餐厅或酒吧里也可以看到本地人的夜生活,他们都在家里吃过晚饭后聚在一起,边喝啤酒边聊天的。所以酒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文化,风俗,社交的载体,就像我们坐在一起喝茶。德国人尤其喜欢喝自己酿的啤酒,他们身材多半是又高又胖且肚子比较大,原来“啤酒肚”是这样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