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职场、生意场、朋友场、情场还是社交场,都是一个“江湖”。“江湖”贯穿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学点儿“江湖”道理,懂点儿江湖规矩。
那么人与人之间相处到底有哪些江湖规矩?我们怎样才能在各种场笑傲江湖呢?
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在《过犹不及》、《为孩子立界线》这两本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有心理界线十律如地球有地心引力一样真实。
我以为两位作者所讲的心理界线十律就是很重要的江湖规矩。假如你不懂得这些规矩,将会自讨苦吃,绝不会因为没有学过这些规矩,它就不会影响我们。
1992年约翰·汤森德博士和亨利克劳德合著了《过犹不及》一书,藉着剖析心理界线十律让人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以掌握自己的生活。上百万人因着他们的分享受益,重新建立界线使他们能够去爱人,日子也过得更好。
随着实践的深入,他们发现有界线问题的成人,并不只是在成人时才有这些问题,他们在早年的生活中就已习得这种模式,然后在利害关系更复杂的成年生涯,继续这种失控的模式。为此在《过犹不及》基础上,他们又合著了《为孩子立界线》。
在《过犹不及》、《为孩子立界线》这两本书中两位作者将心理界线十律作为非常核心的内容来讲,花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细思才发现这样的安排非常有必要!心理界线十律阐述的是我们生活、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原则。只有清楚了这些江湖规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难题时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笑傲江湖。
现结合这两本书中关于心理界线十律分享作如下梳理:
律法1.因果律: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如痛苦,损失时间、金钱、财物、喜爱的东西、看重的人时,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我要成功”以及“我每天都要随心所欲”这两件事。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
拯救一个人免于他自己种下的恶果,不过是让他继续做不负责任的行为罢了。让孩子在他的这些选择里面承担后果,这样就才可以培养出有爱心的果实。
律法2.责任律:拉自己的推车
成熟的标记之一,就是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及问题负责任。如果上班迟到,就不要抱怨高速公路塞车;想要在工作上升迁,就要再去进修课程;生气,就要去处理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情,不是等别人来了解我们的情绪。成熟的大人把自己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人,不是想要责怪别人或要人家来替他解决问题。
我们若要对别人负责:我们不只要能够给予,也要能够对别人毁灭性与不负责的行为设立界线。光把别人从他犯错的恶果中拯救出来是没有助益的,因为你这一次救他,下一次还是必须再救;你的拯救只是加强他的恶性循环罢了。他们需要知道他们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
于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红色小推车,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拉这部小推车,别指望别人帮他拉。
律法3.能力律:非全能也非无助
我们可以尽力去改变自己,但没有能力改变外物。我们所能做得到的是影响别人,调整自己,使别人那些有毁灭性的形态不再对我们发生作用。改变我们对付他们的方式;当他们的旧把戏再也无法影响到我们,他们就可能因此而改变。
律法4.尊重律:并非唯我独尊
这个世界不只是属于某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对待别人就像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们一样;我们不能要求事事顺着自己的意愿,要学习得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要能够忍受“无法移动界线”,也要能够在别人说“不”的时候,不去抗争;我们也要能够忍受别人与自己分开的生活。
律法5.动机律:因着爱
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会产生感恩,让爱充满内心并想要去爱别人,这才是真爱。施绝比受更为有福。可是,假如你的给予不能在内心结出喜乐的果实,你就必须重新检视这条动机律了,留心查看我们给予是否出于错误的动机。
律法6.评估律:痛苦可以成为礼物
设立界线涉及到需要正视问题的核心,在这种情形下,很可能会使所爱的人痛苦。我们需要评估:彼此质问时,到底会引发对方多少的痛苦。我们需要了解这痛苦如何对他人有所助益,而且了解有时这是为他们或为彼此的关系做出的最好决定。我们需要以正面积极的观点来评估这些痛苦。
生活不是要逃避痛苦,乃是要与好的痛苦结盟,让人在其中成长、成熟。
律法7.积极律:除了发脾气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面对生命中界线冲突所带来的痛苦,人本能会有挣扎、反抗。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会被动反抗,还有一部分人则会积极回应。
被动反抗界线的人晓得他们恨什么、不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不会做什么的,促使他们感觉和行动的,是别人对他做了什么。
而能积极回应界线的人则知道他们爱什么,他们要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的立场又是什么。他们的决定以及对环境的反应,都是受自己内在的价值观和现实所导引。
而心灵上及情绪上成熟的标志,在于有能力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做决定。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面对冲突,你还处于本能的被动反抗模式,也不用担心,通过持续的操练与学习可以进阶到积极主动回应模式。
律法8.嫉妒律:懂得感恩更快乐
在一个不受嫉妒所主导的人身上,他的思想过程是这样的:“我在那里看到一些想要的东西,我不喜欢现在的状态,这是我的问题。我要怎么从A到B?我最好评估一下有什么事拦阻我到达那里,然后找出需要做的事来达到那个目标。”
善妒(受之无愧)的人认为他们自己配得一切,把渴望全集中在自己的界线范围以外,集中在别人身上,以致疏忽自己的责任,没有什么让自己满足。
嫉妒(受之无愧)的相反是“感恩”。嫉妒和感恩这两种心态,与一个人真正得到的东西没有太大关系,却与他的品格有更大的关系。
为人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处理受之无愧和嫉妒的心态,让孩子朝向懂得感恩的境界迈进。
律法9.主动律:立刻启动我的引擎
人是反应者与发起者。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有界线问题,是我们缺少创始的冲力。我们除对外来的邀约有所响应外,同时也应该驱策自己主动投入生活。
作为父母,你需要帮助孩子了解:他的问题要能够得到解决、要求要能够得到回应,都不是从别人开始,乃是从他自己先开始。
孩子的被动是培养界线的主要障碍,被动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处于停滞状态,老在等着别人或等着某件事。
被动的孩子并不是坏或是恶劣,他们只是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以至无法获得独立、自制或自主的能力。在这方面有挣扎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主动,得到他们自己的界线。
不论孩子是否天生被动,作为父母需要帮助他做个懂得主动、探索和成长的人。
律法10.显露律:坦诚乃为上策
冲突或怀恨会破坏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唯有通过坦诚沟通,才能够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直接沟通是应对人生最好的方法,但许多人不用那样的方式来处理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反倒用逃避、三角关系(把第三者拉进来)或是忽略的方式来处理。
我们的那些界线必须让人清楚看见,在彼此的“关系”中能够敞开沟通。人需要主动传达他们的需要、期望、意愿和感觉。孩子需要学习如何主动把这些感觉带进人际关系里面。
这些天我一边梳理心理界线十律一边实践,当我找回自己的界线,把本属于先生、孩子的责任还给他们,我自己着实轻松许多,孩子、先生也自觉许多,最重要的是家里开始更有秩序。
我家以前早上大宝起床、洗漱是各种磨蹭、早上的读诗背诗环节也是各种应付。老公呢起床也是一缓再缓。天冷,早餐上桌凉得快,以致我等他们准备齐活了一起吃早餐是一等再等,锅里的早餐是一热再热,好不容易凑到一起吃早餐,吃完早餐后面的环节就非常赶,有时还耽误事儿,让人非常沮丧。
学了心理界线十律后,我开始跟家人预告:早上7点我会准时上早餐,过时不候,到点收碗,后果自负。刚开始大宝不以为然,早上照例各种磨蹭、应付,结果那天早上愣是没吃上早餐,为此他虽然很难过但也在学会调整。第二天早上大宝起床明显利索许多,刷牙前听到他跟我说:“妈妈,今天早上我要努力吃上早餐。”果然他后面的一番操作都是很认真投入在做,顺利赶上吃早餐时间。老公呢那边则很识趣,看到时间差不多就自己起来了,不用再催。我呢只需按点上早餐,不用这催那请的,乐得逍遥自在。
过去一直认为西方比较看重规则以致少了人情味。看过《过犹不及》、《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之后,才发现真爱是在界线之上,有了界线才能更好地爱人。没有界线的人情味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捆绑乃至枷锁。过犹不及,拿捏好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分寸,深入学习心理界线十律对我非常有助益,相信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你更好地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