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菊与刀》|日本人的矛盾性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菊与刀》

在当时对于日本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著作少并且不能亲自深入日本考察,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以人类学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完成了这本具有一定意义的书。但是其中不免有些错误的观点,因此笔者这边讨论的是目前相对正确的观点。


在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中说:“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花,日本皇室家徽,代表着美;刀,武士道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征伐、忠义和名誉。二者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桀骜不驯,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富有适应性。多个“既……又……”表现了日本人矛盾复杂的性格特点。同时,通过与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对比,来展现日本独特的思维方式。

①忠孝观

日本人所理解的“忠”、“孝”两种“义务”都是无条件的。这样,作为日本美德核心的“忠”、“孝”就和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对国家尽忠和对父母尽孝道的思想区分了开来。但是,在中国眼中,“忠 孝”是有条件的,而“仁”是比“忠”、“孝”更高境界的美德,西方人所指的有关人们交往的美好关系都可以用“仁”来表达。但这与天皇的绝对权威不相容,因此“仁”在日本不仅没有成为美德,有些时候还成为了一个描述匪徒的品质。


②负恩者

“恩”这个词在日文中主要表示一人所负的所有从大到小的债务、义务这个意思。对于日本人来说,恩是比爱要高的感情。他们背负着皇恩,父母恩,甚至陌生人的恩惠,“知恩图报”,他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履行报恩的义务,而且这种恩情并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减少。相反,时间越长,恩情也就越重,因为它在时间的流逝中形成了一种利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受他人之恩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就像日本人常说的那样:“对于他人的恩情,我们往往是连它的万分之一都难以报答。”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害怕还不清恩情,进而害怕负恩,因此也不轻易帮助他人给别人有报恩的机会。在我们看来让个座,借个伞这种小事,他们认为也是该报的恩。

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若以此来束缚人情社会的沟通交流,将孤岛连成群岛的不是感情而是冰冷的皇恩,虽然强有力但却少了温度。


③耻感文化

众所周知,西方人的信仰是典型的罪感文化,一个人如果违反了道德标准,内心会有强烈的罪恶感,但是通过忏悔和赎罪就可以减轻来自内心的压力,他们知道上帝当然是会选择原谅他们啊。而耻感文化不同,只要不良的行为还没有被公布于众,他就不会感到羞耻,所以最要紧的是隐藏,以维持好自己正义形象。而公开忏悔,只会让自己更加受辱,不会得到解脱。想必这也是如今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件以及不承认自己有错的原因吧。过分地隐藏自己的不良行为,隐藏历史,难道不也是历史的忘恩者?日本人对于负恩非常在意,为何不感恩与以往的历史?我不知道。

染井吉野

《菊与刀》是一部标志性的作品,它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作者眼中的日本人,还有美国人的作战特点:想让敌人屈服,得先了解敌人的历史。而中国人,也应对本国历史有所知,有所融,方能在世界大舞台上绽放异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菊与刀》|日本人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