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情绪从构筑良好人际开始

本周阅读susan kuang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1

让我们先进行阅读前的提问三部曲。

    

1、为什么要点开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被作者归类于情绪认知调节类的,可以帮助我们稳定情绪,在情绪稳定之后,对于进一步探究思索我们内心理想的自己、内心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有助力。明确自我定位后,我们就可以一往无前的去追寻,而不用在人生旅途中背负太多和目标五官的情绪。


2、从文章标题中我们能大概了解该文章主要是讲得什么?

这篇文章,其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烦恼的源泉是人际关系。


3、进一步思索人际关系为什么是烦恼的源泉呢?

这就是找原因,找问题产生的根由,通常找到后,基本都有解决的办法。就像医生对症才能下药一样。


相信文章中肯定会有原因分析和方法介绍。但是我们的目的本来就是要追寻提升自己情绪调节的能力。经过之前几周的阅读,能不能尝试自己先从目前的认知角度进行一次原因调查、分析研判、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再对比作者的,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此文,帮助我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到人际关系,我们首先考虑一下,通常有哪些人际关系。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最不可分离的是亲密关系,其次是以谋生方式为纽带的组织、平台之间的成员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场关系,再其次是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个人的兴趣爱好进一步链接而成的稍微外围一点的关系,然后就是比较短暂的、随着场景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即时关系。


这么多关系,我们自然也无法短时间内一一仔细描述、解决、分析。但是我们可以从最为重要的亲密关系和职场关系中入手,进而也可以推测到其他关系中。


亲密关系一般说来,就是指自己的家庭。通常是指个人的配偶以及子女,还可以加上双方的家长。现在有个趋势比较厉害,那就是可能就只有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中打拼,这种亲密关系就比较淡薄了。


虽然被称之为“亲密关系”,但是这个亲密关系就一定是会是生活的润滑剂吗?


我们都知道,这个还真不一定。记得刚毕业没多久,就听到有人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感慨,人还是越少越好。当时觉得怎么和教育的理念有这么大的出入,但并未多想。


时间久了,逐步发现果然不但和原来的小伙伴们因为经历的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思维角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和父母之间,代沟也只有扩大,没有缩小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们之前阅读的《你的视角,决定了你的心境》中,我们了解到的,每个人对待外界发生的事物、人物的言谈举止、行事做派的解决,都是由于自身从童年开始,不断地接受的周围的理念灌输与实际经历之间的映射,逐步形成了核心价值观,然后该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碰到新的情况时,不断地以最短的速度形成下意识的思维反应,然后造成情绪表现、行为选择等等。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步入社会后,随着选择的不同、平台的不同、机缘的不同,会重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当时稳定的校园生活相比,不说日新月异,至少2~3年会形成一个跨度,而在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后,这个时间在有的平台会缩短为1年、半年就有迭代。


在这种飞速变化的环境中,自然和父母辈们几十年不变的生活观念、和相对稳定平台的小伙伴们的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自然也会造成新的隔阂。而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一方在不断地寻求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奋斗,而另外一方始终保持了刚结婚时的状态就很好,有对外链接的时间精力,不如在家打游戏消磨时间,或者哪里去大快朵颐,那么两人必然在量变引发质变后,会发生完全无法沟通,甚至沟通都会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想法了,进而造成婚姻危机。

这种问题也同样适用于所在组织或者平台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的员工业余时间寻求更好的自己,有的员工自认家里有矿,宁愿把时间花费在娱乐八卦中,那么工作中大概率就会出现理念不同而造成互相不认可,进而造成关系微妙甚至紧张。


总之,人际关系的烦恼,其实还是根源于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相同,哪怕父母和子女。

                                                                                               2

除了思想根由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实际情况还真是有的。在亲密关系的掩盖下,可能会导致我们过于随便地就把自己的习惯、脾气、习性不加以掩饰地暴露在他们面前。


但这些都是好的吗?不一定。有些其实是能起到沟通当中的良好的作用,有些却不一定。不信的话,可以直接找另一半、或者子女或者父母,无休无止地发次脾气试试,看看是不是会激起对方的负面反应。


我们碰到一位陌生人,需要向他问路或者需要他的举手之劳时,我们大概率会非常有礼貌,使用一些尊敬的称谓。那么对比我们与亲密关系中,通常是不会很尊重地来称呼对方的。当然,在称呼方面大家一定觉得亲疏有别是比较正常的。


但是,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发现不正常的地方了。我们对于一些陌生人或者不是特别熟悉的人,会特别讲礼貌,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仪态、表情,甚至可能着装都要稍微得体一点,整个人要收拾得干净整洁一点,然后在跟他交流时,注意措辞、用语、语气等,有些自我感觉重要的,还预先在头脑当中梳理过一遍,再去跟他进行对话,最后还会对他表示感谢,哪怕只是纯粹礼貌性的。


这些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甚至不是亲密关系,哪怕是比较长时间相处的职场关系中都不可能出现。我们非常习惯,在长久相处的人当中,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当中,把所有的优缺点都暴露在对方面前,而从未想到这些行为会造成什么结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你跟我关系这么好,你应当承受我所有的不好,而且你应当包容,实际上事实真的如此吗?即使是亲密关系的对方,他们也愿意包容你吗?他们也不愿意听到你礼貌而客气吗?还真不是这样的。


很多年前,当时和刚入职场没多久的新同事在聊天的时候,其实无意当中聊到了上述现象,当然是具体同事沟通中的案例。他表示困惑,可能有些人在他面前表现很随意,也就是什么都表现出来,可能没把他当外人,那么这些人跟其他人的表现又不太一样。我当时觉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也不过就表明你和人家熟,然后人家没把你当外人,就这么直接说了,结果他下意识就脱口而出说,那我还是宁愿做外人。


我当时一直没怎么理解,但现在想来,其实,再亲密的关系,再熟悉的关系,再长久的关系,也是要适当有一些距离的,这个距离也不是说要刻意的去制造疏远,而是说,对自己本身有一些,比如说,说话的语气语调、脾气爆发、,情绪等情况,哪怕是再亲密的关系,是要注意一下分寸的,而不是说完全、不管不顾、时时刻刻就可以展露。


即使是亲密关系,他们也没有义务来承担你的负面。而且因为负面暴露地多了以后,实际上,亲密关系的人也会对你产生一种看法,只不过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或者说时刻放在嘴上说,但心里会给你形成一种标签,是不太好的。


这样就很麻烦,因为人一旦内心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看法,是很不容易改变的,尤其是这种看法还不是积极角度的。一旦碰到事情,需要双方能够维持和谐,甚至是需要齐心合力,那这些平时的表现所造成的印象就更是障碍了


另外如果亲密关系方对你做出了一些支持,或者分担了一些压力、体力活,至少要表示一下感谢,如果能够弄一个小小的仪式感来感谢他,那就更好了。


同样的道理,我这些情况其实还可以延伸到我们的所在的平台、所在的组织的职场关系中。我因为我们和同事相处,或者和平台的成员相处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见一面之缘的,时间一长难免本性暴露,忘记了什么该表现,什么不该暴露。

                                                                              3

前几天,卢山老师在群里面提到了,“保持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包括说什么)。有些时候我们说话办事比较随意,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正念。”


要时刻保持正念,这句话本身觉得没什么问题,因为我对正念的理解比较肤浅。我认为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说能够觉察到自己不该做什么,一旦做了就要承担这个后果,不能因为这个后果是不好的,而导致自己的情绪、言行有失稳定,甚至崩溃。


但是卢山老师后面跟上来的话,就比较有深意了。他说我们说话办事比较随意其实我们都没有意识,我们应该要想到,怎么样说话、怎么样行动才能达到自己想要做事的目的,而不是南辕北辙,光顾表达自己的感受。


说穿了,就是怎么样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兼顾让他人能够接受的这种表达,这个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其实平时我们都很自我,毕竟自我的核心价值观短期内不会更改。尤其这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更加强调的是一些个性,而不是社会的共性,集体主义其实曾经是被嘲笑过的,反而是个人主义和个性受到追捧。


在关键时刻,还是需要有集体主义观念的,因为人多力量大,但是如果你平时过于个性,不太融入一些集体的话,那在某些关键的时刻,你是没有办法融合进人多力量大,大家拧成一股绳往同一方向的力量的。


通过上述理念和行为的分析,其实我们也会意识到了,之所以人际关系成为烦恼,主要在于我们光考虑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要得到认可或者实施,自己的感受要表打出来,却并不关心对方的核心价值观是怎样的,是否有合理性,是否可以互补,他人是否可以承受。可我们没有正念,我们光考虑到我们自己。

                                                                                

解决方法,还是要从自我能够掌控的做起,让我们都意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事情,那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做个清单整理,或者说是一个情绪记录表。比如说,今天我发火了,那今天为什么会发火?或者说我今天特别高兴了,我今天凭什么高兴?然后对自己形成这些情绪特别大的原因进行一个研判和分析,大概坚持做一个月以后,慢慢的,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所在,之后在发火的时候,或者只要是情绪开始有波动的时候,虽然不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但是至少能意识到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意识到了以后,就会去寻求改变,以前不求变,也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还有这回事的原因嘛。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之前也反复提到的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因为只有你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晰、非常具体,那么你就知道今天要做哪些事情,那么其他的事,我只要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心里有杆称了以后呢,那么在不是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上,即使受点委屈,那也无妨,因为没有时间浪费在为它消耗、生气、发火上面。要去做我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都来不及,那个才是我的重中之重,那个才是我的唯一的光亮,其他的我都没有时间,不屑一顾。


以上是我自己尝试着从标题解读出来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4

那么我们看一下,作者又是怎么来阐释阐述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的。


实际上作者也很简单,他提到了因为资源有限,所以生物竞争时自动形成了等级制度,避免和强者消耗嘛。但是进化出来个问题,就是造成了人类的一个天生的心理,就比较心理,这就是自尊产生的原因。


自尊产生一个负面情况,就是不断地在进行比较和竞争,而这个不断的进行比较竞争的过程当中,它其实是会产生一种自卑感的。这个自卑感,会让人产生一种,害怕自己做不好,不去做,害怕自己犯错误不去做,害怕自己失败,害怕自己不被认可,不如他人,害怕自己没有成就,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害怕别人对自己失望等等,说穿了最最害怕的还是在社会,那个等级竞争当中还是处于弱势。


作者也说了,实际上失败是常态,因为被一些励志美好的媒体所宣传的成功倒是非常态,其实是少数人享受的。但是因为宣传有方,我们大脑把它当成常态,然后发现自己不励志,就着急、就焦虑了。


所以说,无论自己是否成功,现在的这个状态首先得接受,但是不能够说不成功等于失败,不成功就等于不行,这是一种批判的思维,不要有这种羞愧感,我不够好。


作者认为一个就是无条件接纳自我,不要随意批判,也就是不要下结论,就是按照他现在这个状态,你就认为它是一个状态,比如说我现在很普通,就是很普通,现在月收入3000,3000就3000,现在月收入1万1万,按1万的去生活,现在月收入10万20万的去生活,不要觉得成功,也不要觉得失败,也不要觉得怎么样,就按照这个事实。不要批判,就是不要说3000就是失败的,1万就是成功的,10万就是精英人士,不要有这种评判。



第二,他说要树立成长性的思维。就是说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发展的,只要自己愿意的话,只要朝着想要的方向持续前进的话,那么暂时的不足,只是暂时,不可能持久。


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事物都是运动的,会变化的;也是佛法认为的一切都是无常,都会改变的;也是阴阳文化说的,阴和阳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切好的是暂时的,不好也是暂时的,但是我们往往觉得好的希望它是长久的,然后不好也希望他立即消失,这是违反规律的。能够意识到这点,就很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稳定情绪从构筑良好人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