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大年三十(202108)

感慨中国的习俗,没有明文规定,却约定俗成而不可更改。

比如,嫁到男方,真的就“鸡随鸡嫁狗随狗”了。过年要去男方家里过,亲戚要跟着走男方家的亲戚,也有少数与娘家姨舅来往的,却也被成为“外甥女”。

近十年每年三十,我们一家都要回老家。家里没有老人了,但是要去上坟。虽说从未谋面他的太爷、爷爷,却依然很虔诚地上香、烧纸,为的是求个心安。

因为假期短要值班,我们将行程压缩,年三十回去除了祭奠亡故人,还要走他的姨、舅家。七八家亲戚串下来,得一整天时间。

家里人的诚心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比如姨听到我们要回去,会提前准备饭菜,虽然只是简单的家常饭,但是等我们到家都是随到随开饭,一点也不耽误时间。日子久了,我们不想让老人辛苦,就不打招呼直接回家,可是一看到我们回来,老人还是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好饭菜。

即便是年三十,还没有过年,不管走到谁家,简单吃个合盘,下碗面却是必须的。我还好,以不吃面为由拒绝,不给自己吃撑的机会,但是他就不好拒绝了。小叔子的表现笑得我肚子疼,二姨一碗大肉泡吃完说吃饱了,大女儿的饭剩下了,他吃完;二女儿的也剩下了,他吃完。一边站起来一边说,吃撑了,不能再吃了。过一会儿,却端着一小碗面出来了,原来他架不住二姨的劝说,吃了“一小碗”,不曾想,俩女儿的面条也是他的。六碗饭,什么样的胃和肚子?

我们总是担心吃多,老人却总是担心我们没吃饱。

临走,地里种的青菜,吃面的底菜,蒸的花卷,做的辣椒酱,能带的都收拾一袋子,什么也不会忘。

从老家回来,赶到父母家吃年夜饭。进门,父母已经准备好了凉菜,开始包饺子。荠荠菜、萝卜大肉,谁爱吃哪个,他们从不会记错,一一精心准备。依然记得,小的时候母亲总会准备很多的菜,因为“懂事”,我得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摘葱和蒜苗,还得炸麻叶。每次母亲让我算算菜品几凉几热,我都在心里想:过年好累。哪里有大人说的“大人怕过年,娃娃爱过年”,对我而言,只有干不完的活。

现在,终于理解了,一年一次的春节走动,是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在那个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只有在过年时,才可以停下所有的农活和忙碌,只有过年时大家可以内心坦然地相互走动。虽然有人说,你来我家我去你家,不麻烦么?但这中间,最珍贵的就是中国人“礼仪之邦”的礼数与习俗。每年腊月开始准备用品,三十晚上一家人要大聚餐,所有在外的人要全部回来,对联就是等最后一个人进门后才可以贴上去的。

正月初一,自家祭祖。正月初二,走娘舅。正月初三,女婿登门。正月初四,游姨表亲。这几天的走亲访友,基本上都是晚辈拜访长辈。正月初六(有些地方要到初八)后,长辈要给晚辈回礼,送灯笼。这一来一往,就是亲情的互访与联系。也只有这段时间,女人才可以更多地走动,有时候能做一下“亲戚”,偷懒不做活。孩子们更是得意忘形,享受不被打骂的权利。

想想现在,虽然节奏感加上了,待客的礼节删繁就简,轮流当值一次过了,但是礼数的教育意义减弱了。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像原来那么亲近的原因吧!

女儿对小动物的喜欢,可以称为“迷醉”。见到小猫、小狗,可以不吃饭、不玩耍。这不,遇到亲切的猫咪,玩了半小时才来到餐桌前。人与猫咪那般亲昵,纵容一下吧!


还有一幕,让我看到了饭的吸引力----大孩子吃饭,小孩子要吃,于是我看到了渴望吃饭的一幕:小孩子特别想吃,就站在姐姐面前,一眼不眨看着碗里的饭,可爱极了!我们小时候,这样的举动被叫做“望下巴”!太熟悉了!也太亲切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庚子鼠大年三十(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