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创造自己——《创造的儿童教育》读后感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这是文章首先给我们的一句警告,一句提醒。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的精华。

        我们中国的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的,如果我们要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那么是需要我们与孩子一起去创造的。因此我们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刚读过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我们忘记自己的年龄,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便可以有“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的惊人的奇迹出现。也唯有我们加入儿童生活,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才可发现小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我们一旦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可以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在文中,陶先生通过五个方面的举例、阐述来告诉我们如何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头脑即思想,思想决定行动。文中的“裹脚布”、“裹头巾”,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不是很了解,也难以理解。但是,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尝试着去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头脑,应该是解放儿童创造力的首要保障。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与空间,均是以解放头脑为目标逐一采取的解放策略。

      我们自幼儿启蒙教育开始,就知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的解放,无疑会大大促进大脑的发育,思想智慧的产生。在爱迪生时代,美国的教育也并非明智,老师也并不开明。仅仅是因为爱迪生喜欢玩化学药品,不到三个月就把他开除了!万幸的是,他有一位开明的母亲,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支持,爱迪生一步步地把自己变成了发明之王。现实中,我们又有多少家长不准孩子动这个,不准摸那个零件,一旦碰坏了,劈头盖脸一顿批评;在学校里,因为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的主体发展理念理解尚浅,也可能学校资源有限,完全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可能,其结果就是严重扼杀了中国“爱迪生”的诞生。小孩子有问题就要让孩子去问,去探究。但在课堂上,我们好像往往受课时课量,课时目标达成的制约,往往很难放手让孩子在课堂上大胆提问。放手的度,还需要我们用心揣摩,既可随时收回又能达成课堂效果。孩子一旦得到言论自由,便可深度刺激思考,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最后,陶先生又谈了关于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与时间,以达到解放小孩子的创造能力的目的。学校就好比一只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认真、用心去探究的一项课题。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在授课中要借用教科书,巧用教科书,而不是生搬硬套去灌输给孩子教科书上的知识。反之,小孩子的精神营养将非常贫乏。尤其是班里比较优秀的孩子,仅仅按部就班,只限于学教科书,那么本堂课对他们来说是吃不饱的,长此以往,思想、动手能力各方面势必会受到局限,受到限制性发展。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必要时还要量身定做。

      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我们老师又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就必须精心备课,做到精讲精练,作业设计更要纳入我们精心备课的内容。如此,我们才能够让儿童的时间与空间得到真正的解放。

      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我们就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予以适当之培养。一、需要充分的营养;二、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三、需要因材施教;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主”:教育机会均等;宽容和理解;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创新力,而创造是创新的基础。创造的儿童教育,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儿童创造自己——《创造的儿童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