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到!记得做这件事,比吃二伏面还重要!

“炎炎日中午,灼灼火俱然”,刚度过闷热的头伏,二伏来啦~


都说“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是加长PLUS版,达到了40天,其中光是二伏就有20天。二伏不仅气温高,而且是多雨兼潮湿的天气,比之头伏更加湿热,最是难过。


不过再湿热,还是要打起精神来,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重点可就在二伏。二伏位于三伏养生期的中间,是承上启下发生转折的20天,马虎不得:


二伏天身体出汗多,消耗大,睡眠质量不好,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加上前面头伏已经和高温奋战了十天,筋疲力尽,很容易缴械投降,告诉自己战过头伏已经棒棒哒,然后一头扎进空调房,捧起冰饮料,享受安逸枯燥的凉爽舒适。殊不知,这样不仅会让前面的努力功亏一篑,甚至会落下很多“病根”。


要说最容易发生的,就要数脾虚湿阻,而且一旦落下,还非常麻烦。中医认为,脾是人体用来消化腐熟食物传递能量,以及运化水湿的。冷饮、空调会在无形中对身体造成伤害,让脾胃受损,脾出现问题了,水湿运化不了,自然就会在体内积聚,形成湿气。


别小看这个湿气!现代人十有八九是脾虚,照镜子看看你或者周围人的舌头,有齿痕舌或者舌苔白腻,那就是典型的湿气重的体现了。湿气重看似不痛不痒,但是会让人起床后四肢困倦,头晕乏力,这多影响工作生活啊!湿气演变成痰湿后,更会导致气血不畅,经络受阻,三高等心脑血管疾病随之而来,即使夏日没发病,冬天生病的机会一个都不会落下。


第二个麻烦,就是寒邪。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皮肤腠理都是开着的,一旦吹空调过度,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冷热感冒那都是小事,再加上湿气的催化,还会导致肥胖、头发出油、老寒腿、关节炎等等问题。


俗语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这个习俗也是古代人为了对付湿气和寒邪养成的习惯,在春秋时就已盛行,《魏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怎么解释,二伏正值小麦丰收之后,喜好“尝鲜儿”的人们,用新小麦做成汤面吃两碗,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湿气寒邪。现代医学表明,小麦富含的维生素B和钾、钠等矿物质正好补充夏日人体因出汗流失的营养。


作为现代人,我们比古人就幸福多了,因为对付湿寒,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之一就是小编一直再推崇的红曲酒,再给小伙伴们说下原因哈:


首先,《本草纲目》记载:红曲“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消食”很容易理解,对付“苦夏”,湿气重气血不畅,它能够“活血”,甚至《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红曲中含有一种的有效成分莫纳可林k,用于降低普通人群冠心病及其他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你说巧不巧。另外“健脾燥胃”,正是健运脾阳的效果,加强脾胃祛湿寒,这样看来真的是好处多多的。


其次,这个原因小伙伴一定非常喜欢,那就是可以冰饮,红曲鼻祖朱丹溪在自己的著作《格致余论》里讲,“若是醇者,理宜冷饮,过于肺,入于胃,然后渐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一益也;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二益也;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不可恣饮,三益也。”也就是说,喝冰镇or 加冰的红曲酒,既可以补气又能够养胃,把冰饮料换成它,既能达到口身沁凉的效果,也不用担心着凉受寒了,爽不爽!


所以说,二伏养生,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在头伏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除了记得吃二伏面,还要记得喝红曲酒呀!


PS:

为了感谢小伙伴们的一路支持,丹溪开展了互动有礼活动哦,与我们互动(点赞、收藏、评论、转发等)都可以获得积分奖励,累计积分可以获得我们的好酒礼,还能参加现场品鉴会哦,勤劳的小伙伴们,动动你们的小手指,与小丹互动起来吧!互动后私我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伏到!记得做这件事,比吃二伏面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