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的月薪是你的年薪——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攀比?

相信很多人都被“城市平均薪资水平”扎过心,感觉一夜之间“被平均”、“拖后腿”了。

还有很多人本来觉得自己的薪资也算达到平均线了,可城市平均水平一出炉,瞬间感觉自己列入了贫困人口。

这意味着,月薪过万,这究竟会让你觉得沾沾自喜或者焦虑不安,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它的真实购买力,而仅仅取决于你周围的同事和亲朋好友、你生活的城市中大多数人挣得比你多还是比你少。

举个例子,作为一个上班族,月薪1万,在平均薪资9000+的北京,其实生活得并没有那么惬意,因为在北京的生活成本相对更高,在大多数人的平均水平之下,月入1万,并不会让你有更高的幸福感。

而当你月薪8000,在平均薪资4000左右的十八线小城市生活的时候,且不说想想就笑到流口水,起码也能让你沾沾自喜地过上小资生活了。

所以说,你的幸福感,并不是你的绝对收入决定的,而是你在社会阶层中的相对处境决定的。

美国作家罗伯特·弗兰克在《奢侈病:无节制挥霍时代的金钱与幸福》一书中很好地论述过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贫穷社会里,一个人对他的妻子证明他爱她,送她一枝玫瑰就行了;但是,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他必须送她一打玫瑰……”

这就像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在制定目标时,会定比如“明年我要努力增加20%的薪水”,或者“我的职位要向上升一个等级”等等这样的目标。

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会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这就是人们的相对处境。

我在读初中时参加了一次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了全市第一名,当时的我兴高采烈地向长辈们展示我的奖状,为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而心花怒放。

然而才过了没两年,我老弟的作文就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而且还可以坐着火车去北京领奖。

从那以后,我把我的奖状都收了起来,因为我觉得那已经根本不值得表扬了。

人们关心相对处境是由来已久的,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那么多的重要资源是根据相对而不是绝对能力来进行分配的。

例如,人们报考公务员,考试的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试的排名才是最重要的。比方说你考了145分,但如果你报考的单位和职位人数多、分数高,你只排在第五名,那么你连面试都进不了;而如果你报考的职位比较冷门,就算你只考了110分,却排在第一名,那么十有八九也能拿下。

因此,我们天然就会忽略个人收入水平的绝对值,而永远在不知不觉之中去追求综合收入能力的社会排名。

在阶层越来越固化的今天,当你在以10%的增长速度前进时,你的上级阶层却早已开启了30%的增长速度。

所以,请保持你的焦虑,保持你向上的攀比,并以此来推动你不断努力前行的脚步,让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别人的月薪是你的年薪——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