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说:我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时候我都会问她,你说走就走,找得到伴儿吗
往往她都会特别帅气的告诉我,不用,自己一个人就蛮好。
自己一个人就蛮好……真的,好吗?
我以前也喜欢一个人旅行。
去海南,到南京。一个女孩子,怕遇到危险,往往独自一人去的都是些大都市,开着高德地图,一付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但是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坐小黑车的时候还是胆战心惊。但是事儿一过就也觉得没什么。
女同志出门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证自己的安全。为此,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就不要乘坐黑车,能住正规宾馆时就不要去住私人小旅店,我们永远不要用自己作为代价去尝试存在可能性的危险,哪怕它的比例只有0.1%。
但是人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用理性思维去处理身边随时发生的事情。甚至会因为一些感性的理由使自己做出一些背离本心的决定,一旦你做出的某一个决定使自己丧失了自我保护的有利地位,那么后续事情发展的决定权你便不再能够掌握,转而移交到与你处在同一环境的相对人手中。
如果理解得不清楚,那么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环境中能量守恒,此消彼长的道理。
可以用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聊一聊这个道理。当时我还是个学生,没有什么钱,一个人带着点东西就去广州,美其名曰:穷游。在某旅行网上找了一间60人民币一晚的小旅店,看图片也是破旧的。到了现场一瞧,居然是一家老旧的私人房做成的几个小隔间,多半没人租住,唯一租住的是一些因为生病而常年跑医院的外地人。
周围没什么旅店,有的已经房满为患,或者是好几百的大酒店,穷学生总是钱包扁心儿宽,加之小旅店的两夫妻又一个劲的保证自己这里便宜又安全,租客已经住了很长时间,在骑虎难下之下,我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支付定金100元住了下来。这100元一旦支付,后面冷静下来,看到这偏僻的地理位置一群不认识的人,心里越来越害怕,但是好像这100元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个魔咒,每当想要离开时候总是在提醒你:你已经支付了押金。
人生有时候你错误踏出的第一步就是在为自己支付了一笔押金,每每想退出总要考虑付出成本的收回问题。
随后就在这样的胆战心惊中居住了一晚。
第二天结账的时候老板并没有按照约定退还我相应的金额,并因为各种理由共收取了我90元的费用。我还记得我当时已经不在乎那些钱了,只是一个劲儿的希望快点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因为老板的行为已经显示了他不安好心。
同样一个事情有另一种发展版本。这个版本是我感觉到了不安全,遂邀请了一位朋友一同居住,还是原来的那间房,居住的对象由一个人换成了两人。老板看到我不经同意私下增加住客,遂第二天结账的时候扣下了我的押金。
我的一个为了保障自我安全而增加住客行为(注意:居住的房间为一间,并没有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多占用旅店资源,事前也并未约定居住人数)成为了老板擅自扣押押金的理由。因为在老板的思维观念中认为,你两个人居住应该为2间房,租金收入合计120元,但是你不经过我的同意擅自增加1人,造成我少赚60元,所以你应该弥补我的收入损失。
这样一个事例,告诉我们的是:人可以因为基因本性形成恶念,也可以因为他人行为使其感受到自身的利益受损从而激发恶念。
无论来源如何,最终旅店老板作出了扣押押金的决定并且付诸行动。
作为当事人,在你交纳押金并且决定住下的那一刻你便失去了事情的主导地位,将自己遇到危险的可能性交给了与你处在同一环境中的相对人,能量的优势天平也向对方倾斜,这时候对方是将你揉圆还是搓扁,你也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这可不是一个夸奖词,而是揭示你只能被动应对的残酷现实。
而被动应对的你在一开始便失去了先机。
当你只能被动应对的事还是个麻烦事儿的时候,恶果更盛。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事。有些可以叫做困难、挫折,还有一种叫做"麻烦"!人总是错误的将困难和麻烦等同起来,或者是错误的认为困难比麻烦更加难解决,其实不然。
自古,与困难排列组合频率较高的词有战胜困难、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这揭示了我们的祖先在内心上是认同困难对人类成长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困难是人类成长的伫基石,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人在战胜困难后可以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或人格的升华。但是麻烦……它就只是麻烦而已,這可不是人生給你出的考題,而是赤裸裸生活给你湖上的烂泥。遇到麻烦,可不能向对待困难一样,抱着我战胜我光荣的思想,而应该竭尽所能的尽快摆脱她。一个人的旅途遇到麻烦比遇到困难的概率要大得很多,如果此时有多一个人陪在身边,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了?
在旅行的途中,你是否因为快赶不上动车而打过黑车。已经上车后你发觉司机给你开了一个相反的方向,这时候你怎么办?世上本没有后悔药,想吃的人多了,也还是没有。
难道大家会不知道打黑车可能会存在危险吗?当然知道,但是在做出决策的那一秒,在人脑认知中已经把这个可能性无限缩小。
假设人做出的某项决策设为函数V,那么V=a事件本身重要程度*b发生的概率,人做出决策的正确逻辑思维方式是将V1.V2.V3等各种决策做比较,选出最优。但是,所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感受优先、本末倒置。假设:V1=a1自身安全的重要性*b1乘坐黑车发生危险的概率,V2=a2上动车的重要性*b2赶不及上动车的概率。V1和V2是关联决策。当人类意识到,不乘坐黑车就一定赶不上动车,而乘坐动车很重要时,a2.b2无限增大,a2*b2=V2无限增大,趋近于必然,即:人脑已经率先做出了"我一定要赶上动车"的决定。此时V2必然>V1,a1自身安全本来是个高数值,但为了满足V2>V1的前提条件,使自己最终能够成功赶上动车,人脑会在潜意识中会把b1乘坐黑车发生危险的概率在思维中无限缩小,这个认知又反过来推动人脑最终下达了"乘坐黑车"这个与V2相关的关联决定。
这个思维在你的脑海中率先完成,等到你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已经只能采取补救措施。再一次交出了这场博弈的主动权。
每个人虽然都忠于自我,可是在生活中,思维和行动还是不免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旅行本来就是一个自我试图通过跟景色人文建立联系,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愉悦心情的过程,只接受了旅途本身的联系而忽略了伙伴的意义又有何可称道。
既然能够利用团队的优势,克服个人思维决策中的局限性,集中优势资源更好地享受旅途风景,为什么不结伴旅行呢?不必要害怕你拥有的是猪队友,每个猪都有肥嫩的肉等着与你携手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