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模模糊糊解释一下。
生命从一枚受精卵始,已经具足后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潜能。至有自我意识萌芽前,个体精神心理相当于空白状态(当然相对于自我结构而言,其实已经天然携带大量原始记忆或集体潜意识)或弥散状态。
是养育者(主要是母亲)恰到好处的照料,一点一点凝聚起那些弥散,在精神心理世界形成一个核心自我,给以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打下基础。也相当于在空白刻下最初模板,不出意外这个模板大致会影响个体终生。
母亲足够好的照料能让孩子获得比较牢固硬实的核心自我,刻下大致不错的适应性生存模板,反之是脆弱、有缺陷的核心自我,跟不太容易适应现实环境变化的生存模板。
照料好赖主要体现在母亲能不能恰到好处地回应婴儿的各种需求(对自我的建构来说主要是心理需求,具体指婴儿跟周围环境建立链接并通过这种链接完成自我确认的需求)。
母亲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各种需求,极端情形甚至完全无视婴儿需求,婴儿将会经历双重打击——湮灭焦虑带来的毁灭感和核心自我得不到印刻的混乱状态。
母亲对婴儿精神心理结构的构建,某种层面是对个体原始能量的驯服或解锁。不恰当的养育有可能导致那些能量或被扭曲或被压抑,那些没被恰当对待的部分就成为以后自我结构或心理健康的薄弱处,各种大小bug。
人精神心理结构中核心自我部分是在与现实环境碰撞中形成的,最关键的碰撞只能发生在和养育者之间,碰撞力度恰当不恰当关系到一个人核心自我的质量,碰轻了或不碰不行,碰大劲儿也不行。
或者可以这样想象,初生婴儿精神心理世界密密麻麻布满密码锁,妈妈要凭一己之力去个个解锁密码,每解对一个意味相对应的心理功能将会顺利发展,那些没解对的则会出现偏差或受到阻碍,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演化成各种心理问题或症状。
这个过程是在关系中,通过母子间沟通互动进行的,所以这个过程同时也印刻了个体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底层模板。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并不是完全被动的,生命天然自带某种自主权,这或许能解释有些被糟糕养育的个体为什么成年后并没有大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出现。
其实完美养育几乎不存在,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被完美养育,所以每个人多多少少大大小小都自带bug,这些bug能否修复能修复到什么程度,依赖于个体成年后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意愿,或自我实现、自我整合即自性化程度。
觉察即智慧,有自觉性的人通过各种不同渠道与方式进行这个修复过程,而心理咨询是其中之一种。
最初听温尼科特,被那些拗口词儿晃晕了耳朵,原初这个原初那个的。后来听,感觉要照这种精细程度去理解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好比显微镜下看蚂蚁,越看越不知道它是个啥。
再听越听越豁然,不精细到这种程度,怎么能如此贴近如此形象如此细腻地去理解那么抽象混沌的心理世界。
某时感慨理论精细到这种程度会不会有某种反噬——很难迁移落实到操作层面。感觉按照理论标准养育,好比厨师炒菜,光照流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是不够的,得精准知道每步流程那些食材在物理化学层面发生了什么,这盘菜才有了灵魂,才是真真一盘好菜。
或者说料理食材其实倒相对简单的多——我们可以不惧繁琐每分甚至每秒去对食材进行检测,养育娃娃可就难了,妈妈和婴儿之间精神心理层面的互动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法儿精准到那种程度去测量,全部只能靠臆测。
起初我猜准妈妈们知道这个理论大概会emo——哦买噶!原来孩子饿了疼了烦了不是喂他奶吃哄他玩让他舒适就够,做这些之前要先恰到好处地满足他的自我关联性需求才行,怎么样恰当满足怎么样就是恰当满足了?你猜你猜你猜猜猜。
并且这个不太好猜的自我关联性需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妈妈和孩子就彼时彼刻那个恰当的点恰当链接才有效,时机不恰当的链接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野蛮入侵,甚至和没有链接同等糟糕。
比方说孩子饿了这件事儿,并不是孩子哇哇一哭妈妈奶头一塞任他咕咚咕咚吃奶就行,要等到他饥饿感达到顶峰,达到顶峰也不能直接喂,得在喂之前先帮助他确定是他自己找到乳房并通过跟乳房建立联系而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才是完美喂养。
绕吗?绕吧。
那些不太好猜的需求不太好确定的顶峰不太好把握的时机,全凭妈妈(自己根本使不上劲儿)的共情能力能将母子连心实现到什么程度——做个好妈妈是有多不容易。
就我个人来说,曾经学心理学后懊悔怎么不是在当妈前学的,而现在遇见这个理论是有点小庆幸,得亏不是在当妈前接触的,不然真的会给整不会的。
但生命如此可贵,生而平凡的母亲也是因孕育生命才如此崇高伟大,繁琐怎么了不容易又怎么了妈妈们啥都不在怕的,有了温尼科特理论指引,能知晓并践行的妈妈们和娃娃们是多么多么幸运,在此强烈呼吁把学习温尼科特理论列入育儿必备清单第一位!
具体到每对母子,妈妈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能说尽力而为,温尼科特可以先了解下。这么说吧,妈妈能做到多好,孩子的核心自我质量就有多高,就能保证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风风雨雨时有多抗造,什么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结实的核心自我就是孩子最硬气的起跑线。
温尼科特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使用是通过倒推,由一个完成并具备自我意识的个体,回溯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大致能反推理解到他自我形成关键期,可能是被怎样养育的。
即便这样也只能部分倒推,人的精神是连续发展的整体结构,我们很难精准确定倒推出来的内容有几分是天生的,几分是和妈妈养育有关的,几分是和后来、和别人、和更大范围环境有关的。
每一个心理精神出现问题的人,除了先天遗传(那是任神仙也无法改变的),基本都跟后天养育有关系,心理咨询所能提供的基本作用就是给来访创造一个理想心理环境(母亲性或促进性环境),帮助他将早期没养育好的心理部分重新进行纠偏、修复、调整。
养育最关键的点——凝聚塑造够结实稳固的自我,主要依赖于咨询师具备好妈妈的素质,有足够共情能力,通过共情完成理解跟心理链接,一方面相当于重新“养育”其心理功能中某些偏差部分,一方面把这种理解用来访能听懂的语言解释给他,促成他的自我理解,从而实现自我的纠偏、调整、修复,最终完成精神心理世界的重塑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