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四青年节时,新华社发布了一个“那年我们21”为题的短片,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微博上也同步发起了#21岁的我#的话题讨论。
我的21岁是什么样的呢?
1
2016年,1995年出生的我21岁。上半年还是个大二学生,下半年就成了大三的人。
大二那一年,我是学校一个体育公众号的负责人,带着十几个小伙伴,一起做着苦逼但幸福的事儿。我们去拍摄各类球赛,篮球、足球、橄榄球……比赛完立即编辑文字,和图片一起发到公众号上。
我每天最操心的事就是怎么把文章阅读量提升,多吸引一点粉丝。当然,还得操心组织里一帮人怎么更加团结、主动,并且真的是能够在这个组织里得到他们想要的。因为想做的和现实情况存在差距,往往有时候把自己逼到苦不堪言,只好自己找人聊,或者看看相关的书籍解解忧。
很多细节我都忘了,我只记得,21岁的我,当时过爸妈一个月见不到我一次的日子,整天不是泡在组织工作就是沉浸在学习中,熬夜熬到2点,早上雷打不动7点前醒。
2
但即便如此,一方面我还是交了一个男友。
我和他是在2015年末相识,把我们聚在一起的恰恰是我负责的体育平台。今天整理抽屉的时候,重温了他在2016年3月31日写给我的一封信,那一天是我们的100天纪念日。通过那一封信,我发现了很多正式交往前不知道的小心机。在此之前,我还经常开玩笑,说他不主动和我表白,让我琢磨不透他的心思,但其实他的心思很多,只是我从未发现。
他在这一年给我很多惊喜,包括七夕礼物和国庆旅游。虽然当时还不满一年,但我觉得我们越来越心意相通,什么姿态都觉得舒服,相处时不用刻意遮掩和装饰,早早地步入老夫老妻的状态。
3
21岁的我,有了人生第一次正式的实习工作。我在2016年的7-9月份,到了上海报社实习。我第一次体验大城市的租房生活,周末和舍友一起买菜做饭,一起用脚步观察这座城市的美好。
上海这座城市,既有时尚繁华之地,也有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虽然我不喜欢咸豆腐脑,但我很喜欢粢饭团;虽然我怎么喜欢外滩风景,但我很喜欢淮海中路那种文艺的、老旧的街道。
打在上海实习起,自此我无论在哪,看到一个面包店就有进店的冲动。上海的面包店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未进其店就闻其香,色泽亮丽,简直欲罢不能。那段时间,我吃了好多个水蜜桃和西瓜。上海的水蜜桃真是好吃啊,汁水很多很甜,西瓜也是。我以前都不喜欢吃西瓜的,因为太多籽,但在上海那两个月,我和舍友一人一半,拿着勺子舀得好开心啊。
至于实习感悟,我想就不必多言了。最新奇的可能就是不用去报社,接到任务跑完现场就可以回家码字这一点吧。
4
后来大三的日子,过得简直是老干部的生活。退了各种社团专心学习的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每天过着超级规律的生活,早上早起去跑步,一边跑一边听罗辑思维,即使有8点的早课也从未停下脚步。每日除了上课,就是学习、看书、码字。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特地翻看了我2016年的日记,居然发现这么一句话:
昨晚睡得早,今天四点多就起床看书。七点带着我最爱的面包,到体育馆顶上,和男朋友听着《morning has broken》,一边喝纯白牛奶,吃着面包,一边聊天俯瞰风景。
看完连我自己都惊呆了,四点多起床……现在的我真是做不到了呀……不过,那天体育馆上吃面包的画面我倒是记得清楚。
那一段时间,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可以这么有趣,甚至有些诗意。虽然被舍友笑说我像老人一样,但我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富有生机,也很少犯困,皮肤感觉也好了很多,至少是黑眼圈小了。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我觉得我当时过得就挺有趣的。
但毕竟我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没了社团工作,那就多点学习工作呗。除了课程作业,我还去折腾学校的项目,跟着老师再次去上海拍视频,还去申请学院以色列的采访项目。
那一年,我还蛮顺利和幸运的……不仅是上半年在社团工作忙到飞起时不小心拿了个一等奖奖学金(第一次),下半年还通过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申请,以及赴以色列的采访项目。
5
王小波说,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的21岁,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睡得少也能精神抖擞,不会太去在意道路有多少阻碍,只要我想,就要去做。
这就是21岁时的魅力吧,毕竟对比着现在的自己,会觉得已经没法毫无顾忌地想干就干了,总是要考虑很多,瞻前顾后。
21岁,真的还挺好的。突然有点怀念我的21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