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的《红高粱》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抗日英雄,他们并不似人们心中完美无缺的英雄,反而就像书中所说一样——最英雄好汉也最王八蛋,而这一点,在刘罗汉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他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淳朴忠诚的管家,但他的性格实际上具有抗争与忍耐的双重性,当他被人驱使着搬石头时,当他被监工鞭打时,他默默忍受,不敢有任何动作;但面对吃里扒外,帮助外敌的骡子时,他奋起斗争,铲除黑骡,间接阻碍了日本人侵略的步伐。
关键词:《红高粱》;刘罗汉;戴凤莲(九儿);余占鳌
《红高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及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描述了山东人民抗战的历史。书中的刘罗汉形象复杂,饱受争议,有时遇事忍气吞声,默默忍受,有时却勇于斗争,无所畏惧,在读者眼中当刘罗汉低三下四,卑贱低劣,向敌人请求的时候令人不齿,当他被剥皮至死,破口大骂日本人时,又让人觉得他是个英雄,这种形象看似矛盾,但仔细品味不难发现作者对刘罗汉形象塑造的合理性。
一、 刘罗汉形象分析
1. 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
刘罗汉在“我”家工作几十年,负责家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烧酒作坊还是其他杂事乃至陪伴父亲,无一不有他的影子。烧酒作坊被管理地井井有条,美酒飘香,名扬当地;与父亲一同捉螃蟹的时候,用灯光诱捕,不急不躁,等到时机成熟立刻行动,一举抓获“几百几千只螃蟹,甚至让父亲觉得“只要跟着罗汉大爷去墨水河就没有空手回来的道理”;家里螃蟹吃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时候,他用快刀把螃蟹斩成碎块,制成蟹酱,方便保存,即使臭了,还可以用来给罂粟做肥料。
2.对主家诚恳近乎愚忠
当单家原主人被杀,九儿当家的时候,他本可以私自吞并酒坊,做个小地主,但他却并没有那样做,反而帮助九儿经营酒坊,生意遍布九州十八府;当日本人到我家拉骡马的时候,罗汉大爷“一次又一次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子伪军”,即使身上被枪口戳得满是伤痕,也不愿让他们拉走主家的骡子;被捉住当苦力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时时刻刻想着东家的两头黑骡,希望拉骡子的人珍贵着使唤,以至于他听到主家骡子嘶鸣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逃回村子的机会,不顾自身安危,返回栅栏处,只为解救那两头大黑骡子。
3.面对强权默默忍受,忍气吞声
当伪军拉骡子的时候,罗汉大爷被不断戳退,但他并没有反抗,只是一次次请求伪军,“有话好说”,“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被人骂作“老混蛋”,也“一气不吭”;当伪军让他把骡子牵走时,他只是蹲在地上,一声不吭,最终选择屈从,被鬼子威胁,也不过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当他被驱使着搬运石头,被监工无缘无故抽打的时候,他被“气噎咽喉,泪眼模糊”,却也不过“像个孩子一样糊糊涂涂地哭起来”,不做反抗。
4.有血气,刚强果断,勇于斗争,不怕邪恶
当他看到中年人逃出牢笼,为他开辟出逃生之路时,他鼓起勇气,逃脱了牢笼;当罗汉大爷看到骡子不愿逃走的时候,他不顾旁边有人监视,大骂骡子忘恩负义,里通外国,手持铁楸瞅准空档,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对着骡子狠狠铲出,击杀黑骡,防止它们为日本人出力。最后被捉住剥皮示众时,他对着日本人破口大骂,至死方休。
5.小结
莫言的《红高粱》当中,刘罗汉的矛盾形象大多数读者都能看出,刘罗汉的形象是反抗和忍耐共存,具有双重性的。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也没有人天生就是懦夫,刘罗汉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自然不需要也不会像个英雄一样,但面对日本人和伪军的迫害和屈辱,他逐渐变得英勇,骨子里属于男人的血性再次充满了他的身躯,最终成为抗日英雄,名留县志。
二、刘罗汉转变的原因
1.伪军羞辱,监工鞭打
鲁迅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刘罗汉被伪军和监工多次羞辱,无缘无故的鞭打,浑身的伤痕让他心底的怒气逐渐积累,“一股紫红色的火苗,也再他空白的脑子里缓缓地亮起来”,最终“脑子里的火苗腾一声燃旺了,火苗把他丢失的记忆照耀得清清楚楚”。
2.吃里扒外的骡子刺激
当刘罗汉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栅栏,只为拯救那两头黑骡的时候,他却发现一同患难的骡子认不出他了,反而狠狠地踢打在他的跨上,致使他半边身子都麻木不仁。正是骡子的背叛,让他心中的火苗再次燃起,这次,火苗变成了熊熊烈火,燃烧着他心中仅存的理智,最终,愤怒的火焰烧光了理智,而刘罗汉也随着对黑骡发出攻击而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三、刘罗汉悲剧结局的原因分析
刘罗汉是典型的山东农民,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透露着农民的气息:做事,他勤勤恳恳,虽不是自己的产业,但他并不因此偷懒耍滑,而是老实本分,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将烧酒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遍布九州十八府。农民的淳朴老实,任劳任怨的性格让他在酒坊的经营中脱颖而出,几乎掌管东家的全部产业,但也正是因为农民的性格,让他不到最后时刻不敢反抗,即使被伪军羞辱,被监工抽打,他也没有反抗,不敢生气,只是祈求他们,最多也不过糊糊涂涂哭一场。不敢反抗的性格虽让他多活了一段时间,没有在搬石头的时候就被击毙,但在外人看来也不过是活着的行尸走肉,只剩一副躯壳苟延残喘罢了。
作为农民,罗汉大爷对牲口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牲口是农民劳作的帮手,从赶路到搬运物品,许多事情都需要牲口,因此,农民把牲口看得十分重要。
同时,作为一个农民,特别是在那个年虽已是近代,但男性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即使社会地位不高,他身上依旧残存着男性的尊严,有着农民的鲁莽和血性。农民的身份让他缺乏教育,不懂得谋略与规划,空有血性,却难以做成大事,往往得不偿失。
因为对东家的忠诚,对骡子的情感以及农民的鲁莽和血性,刘罗汉才会在自己逃出敌营,逃回村子的时候,为了两头骡子返回,并不顾一切铲杀骡子,最终造就了他被剥皮至死的悲剧。
四、刘罗汉经历带来的启示
刘罗汉一生勤勤恳恳,算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却最终被剥皮处决,虽成为后代口中的英雄,可看起来却难免让人觉得不值得。他虽然铲除了骡子,间阻碍了日本人的侵略行动,但起因也不过是出于对东家的愚忠和因为被羞辱而唤起的心底那点仅存的血性。整个行动过程毫无一点规划,全靠心中的怒气,一条人命换回两头骡子的尸体,用最大的牺牲换得最小的回报,怎不令人惋惜!
五、小结
刘罗汉是个拥有复杂性格而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我们需要看到他性格的双重性,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与思考。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身上有着属于农民的优点和缺点:勤劳朴实,忠诚本分,但安于现状,不善谋略。但在抗日的年代背景下,这种性格没有办法拯救中国,也没法拯救他自己。农民身上的优点助他在生产生活中能出人头地,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农民天生的局限,也让他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最终成为悲剧。
刘罗汉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落后的中国的悲剧,外敌入侵、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愚忠,不敢反抗的性格在日本的侵略下显得那么可笑,让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酿成一幕幕悲剧。
参考文献:
莫言:《红高粱家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
姚敏:《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2019年九月,102-103页。
李勇:《红高粱之罗汉大爷》,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