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与苏东坡(梁家玮)

乌台诗案与苏东坡

梁家玮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转折点,让苏东坡认识到了官场斗争的黑暗,也使其诗词风格更加豪迈,豪迈中又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

才华横溢,可以说是一代文豪苏东坡的代名词。而文人好作诗词讽刺朝政,何况才高八斗的苏东坡,于是就免不了身陷“文字狱”。“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则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认为其变法不妥,几次上书神宗,极论新法的弊端。在上第三次书时,皇帝已临时下一诏书,严禁强销青苗贷款,但是却没有打算废止此等全部措施。苏东坡引用孟子的话说,正如一个偷鸡贼想改过从善,决定每月只偷一只鸡。后来使情形恶化的,是苏东坡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月起任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这激怒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的日子不好过,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由于被贬收到诏书后的苏轼要向皇上回奏,因被降职苏轼心中有一些不平之气,于是在回奏中写下了“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就被有心者大做文章,认为苏轼污蔑朝廷,最后虽然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逃过一死,但被贬到了黄州。乌台诗案虽然从表面来看是一场文字狱,但实际上也是北宋朝廷新派和旧派之间的斗争,苏轼因为得罪了新派势力,于是引发了乌台诗案。

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已然感受到了官场斗争的黑暗与污浊,也让他逐渐成长起来。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仕途才刚刚起步,对于政治生涯,苏轼充满了憧憬,作为政治家,他经常忧国忧民,也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贡献于国家,拯救万民于水火。但在乌台诗案之后,由于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苏轼将满心的国家情怀,人民分忧转换到更为宽广人文情怀上,寄情于游山玩水,心处庙堂。

乌台诗案前苏轼的作品重点还是放在朝廷上、国家大事之上,政治上。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作品题材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百姓疾苦,忧国忧民,游山玩水成为了新的题材。前期苏轼的风格以豪迈、气势磅礴著称。在历经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风格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也多了怀念的味道,更加关心自身及周边的亲友了。

乌台诗案,一场腥风血雨,成就了才华横溢的苏东坡。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台诗案与苏东坡(梁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