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笔下的两性关系

古来探讨伴侣关系的多如牛毛,有这样一位文笔斐然的作家,用诗歌平静的诉说着理想化伴侣关系。现实中真正活出此种关系的少之又少,正因为可贵,所以难得

你的伴侣关系是怎样的?

如果用两个事物做比喻,你和他分别是什么?

你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比喻为什么?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思考题,selina会给你更多的时间


且听风吟,且听纪伯伦的诗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天堂的风在你们的空隙间舞动

爱一个人不等于用爱把对方束缚起来

爱的最高境界就像你们灵魂两岸之间一片流动的海洋

 倒满各自的酒杯,但不可共饮同一杯酒

分享你们的面包,但不可吃同一块面包


 一起欢笑,载歌载舞, 但容许对方有独处的自由,

就像琵琶的弦,

虽然一起颤动

发出的却不是同一种音

琴弦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各不相扰。


一定要把心扉向对方敞开,但不是由对方来保管,

 因为惟有上帝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教堂的梁柱,他们各自分开耸立,却能支撑教堂不倒

君不见,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异性父母的关系决定了未来的伴侣关系。生来不完美,部分家庭父母的爱就是控制,“你要听我的”不允许孩子有个人意志。有的家庭父母的爱是冷漠,父母本身没有爱人的能力,就很难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纪伯伦的诗里有面包也有爱情

真正滋养的爱是海洋,是两个灵魂之间流动的海洋

这个海洋或翻江倒海,或平静如岚

两个灵魂一定是隔海相望,各自安好。他们看得到对方的全貌,知道对方哪里在发光,哪里很灰暗。而爱的海洋环绕着他们,传递着彼此的体温和情愫。不需要藤缠树,树缠藤一样的束缚,理想化的两性关系给到对方的爱有独处的自由和 不断扩展的自我边界。成熟的爱使彼此成长,幼稚的爱使彼此沦陷。

我爱你,我更尊重你。这是爱的海洋在吟唱的主旋律

纪伯伦也留给后人就如何处理面包和爱情的关系以启示。

必须彼此独立,有自己的经济支撑,吃着各自的面包,这是彼此独立的根基。

面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花样越丰富越好,拥有共同的财富目标,一起在事业上互相扶持是少有的伴侣关系,延展到事业上的典范。

一起欢乐,载歌载舞是两性关系之于单身狗最大的不同。两性必然有不同的爱好和享乐方式,可以一起快乐,但一定不是用一种,或者唯一的方式快乐,大多成长型的伴侣是一起在探索各自的爱好,发现更多未知的新大陆。

一起颤动的快乐,又一起发出不同音高的声音,这也是和声的美妙。两性关系通常都是互补型,同质型,不管是哪种类型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比如正因为互补型伴侣各自差异很大,很多时候也有牛头不对马嘴的窘境。既享受互补带来的完整感,又必须懂得各自音高不同。

有太多伴侣的关系是交易型的关系,不是无条件的爱,一个房?年轻?有形无形的都在作为交换。

一旦交易的一方拿不出价码,这样的爱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就心理学意义而言的灵魂伴侣,百度百科有如下的解释

“灵魂伴侣”,怕亦是许多男女的一个梦。可以想见,灵魂伴侣既谈到“灵魂”,相处就不只停留在肉体生活的浅,还涉及心灵层面的深。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凝视、一点神情,对方都能心领神会,知之甚深。而且是心思愈细腻、精神生活愈丰厚的人,对灵魂伴侣的渴求愈大。就像内心有一精神花园,会盼望在这世上能有一人能探得其门而人,可相濡以沫,共叙情怀。 其实,每个人都有灵魂伴侣,说白了就是他自己的信仰的化身。信仰有很多种,并不等同于宗教信仰,却包含宗教信仰。 举个例子:有人说,在你没有找到恋人之前,你的心中就早已经勾勒出了他(她)的身影,并潜意识里把他(她)与现实中的人对比。最终,你会把他(她)现实化。一个人可能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灵魂伴侣。我们吸引来的,都是另一个自己的呈现。

灵魂伴侣,这样的伴侣只存在于头脑中,现实中你所谓的灵魂伴侣不过是一种投射,你理想化对方的投射。而人在不同阶段,又需要不同的灵魂伴侣来陪伴一程。追求灵魂伴侣的人,总是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他们无法接触真实的对方,也就无法享有落地式的犀犀相守。

到头来,不过是自恋罢了。

每一个人的自我成长都如梁柱,松柏般,绝世而独立。但又一起撑起一片天,和你的伴侣关系一起。

愿你爱上海洋的宽广,享受洋流的美意

愿你傲然挺立于世,眼中有你的情人儿。

愿灵魂伴侣之于你,滋养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伯伦笔下的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