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明悟“袭明”之道,人生最苦难时,隐藏着涅槃的力量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动的人,不会留下痕迹。

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破绽。

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

善于关门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打开。

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

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

这叫作隐而不露的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老子的启示(一)善行无辙,善言无瑕

上一篇,开篇即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无丝毫拖泥带水。老子行文,绝不会有拖沓之嫌,每句话每个字,都要物尽其用。

这一章的开始没有像往常一样讲道理,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字面意思很通俗易懂,善于行走的人,你看不到他的踪迹。以前说过明道的人,有“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悟道后的“士”,做事秉承“四不”,他没有偏激,傲慢,自以为,爱炫耀是这些散乱且会干扰观察、分析客观规律的主观情绪,他们这样的人“深不可识”的原因也就在于此了。只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没有多余的拖沓,人们怎么会明白他们呢?即便是功成名就,悟道之人首先想到的是“月满则亏,物极必反”这样的道理,势必会做出“功成而退”保全其身的智慧选择。

既然如此,善行者无辙迹,就明了了,这是悟道之人的外在表现。善于行动做事,却不彰显,让人无迹可寻。

老子提倡“不言之教”,又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见很看重“语言”的力量。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既然“无为”,那便要“无言”。

一般没有深入理解老子思想的人,会以为“无为”是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吗?显然老子不会犯这样低级错误,老子通篇说“道”,“无为”是道的表现形式,凡是符合“道”,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才可以叫“无为”。

同理,“所谓不言之教”,不是不说话,而不是不说违背自然规律的话,既然不会违背规律,善言者自无瑕。我们常说会说话,会并不是花言巧语,夫子说那种人叫“巧言令色”,老子说真正会说话的人,都感觉不到他说的话,你只能看到他在做事。

“祸从口出”,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善言无瑕”的境界,说的越多错的自然也越多,很多人为自己召来祸患也许就是一句话的事,这种事情在生活里屡见不鲜,例子举不胜举。

但是道理明白了,遇到事情还是被情绪把控思维,非要一吐为快。说完了,当下情绪释放了,后果呢?老祖宗反复告诫,“三思而行”,思危,思退,思变,话要想好再说,即便做不到好无瑕疵,也能少但很多错误。

归其根源,问题出在主观情绪上,参杂了情绪的行为,会让事情变的更复杂,甚至更糟糕。管住嘴,就是管住了思想、情绪,不被情绪控制就能增长智慧,这是人生的真正修行。

“善数不用筹策”,算数好的人,就不用算盘和计算器,很多孩子心算非常厉害,他们就是善算的人。脑子比计算机还要快,一报数字,马上能出结果,所以善于算的人不需要工具,用的是头脑。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常人关门用的是门闩,用锁,这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没有门闩,没有锁,门怎么打开。这句话对应了第一句,“善行无辙”,因为他的行为天马行空、羚羊挂角,毫无痕迹可以观察,你就看不懂他在做什么。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真正会打结的人,不用绳子捆也解不开。“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人心中有烦恼,何需绳索捆缚,便把人心牢牢捆绑,烦恼日日有,此心不得闲,“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离愁别绪、宠辱若惊,凡此种种常伴人心,人心有自寻烦恼的本领,就像在迷宫中打转。如果能走出迷宫的人,必然是智者,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不为情困,不为物累,宠辱不惊,云卷云舒。

老子的启示(二)何为“袭明”

如何是“善行无辙”?如何做到“善言无瑕”?老子举例,叙述了现象之后,开始了深度挖掘。

他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在圣人眼里,没有人可以被放弃,有用和无用永远是一体相对的。我们没看到对方的好处,但并不能说明对方没有优点。

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人必然不是平常意义上那种完美无缺的人,是人就会有优点和缺点,但是我们要观察对方的优点,并且学习,让自己进步。

看到对方的缺点,也不能紧抓着不放,对方的缺点来源于人的本性,所以即便是缺点也可以做为观察人性的参照,了解了人性,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庄子说“无用方是大用”,如果真能通过观察人性,从而严于律己,这的确是大用之用。

同样的道理,万物都有用处,我们觉着无用是自己的智慧境界还不够,没有发现它的用处。

通过细致的观察,能看到别人身上更多的优点,能看到万物更多的作用,继而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

老子把这种观察、并且付诸行动的能力叫做“袭明”,袭是延伸、扩展、继承的意思,字面上理解是继承发扬光明的思想。光明与黑暗是物质的一体两面,光与暗可以互相转化,这正是老子一直在阐述的思想,“富贵不能常保”,“功成身退”,看待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万物皆有用处。

“水满则溢”,“洼则盈”,人生到了黑暗处,看似已经没有了希望,似乎是绝路。但是老子用“袭明”的道理告诉我们,继续坚持努力,至暗处,反而会伴随大气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不是空想、幻想,这是老子通过观察宇宙规律得出的结论。

人到高处,要居安思危,人生到了至暗处,要相信大道不欺,坚持不懈必然会看到光明。

老子能做到尊重每个人,善可以为师,不善,可以做为借鉴。人尽其用,凡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去分析观察,境界、胸襟与眼界的开阔息息相关。

尊重并不是表面的礼貌,表面的都是刻意。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把优点的人当成老师,对待有缺点的人也从内心尊重,尊重的出发点不是自己的立场与喜好,而是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改变自己的东西。

老子的启示(三)三层智慧

修养和智慧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自己的主观喜好做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凡事,以“我”喜欢,“我”以为的主观情绪为出发点,无论做人做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层,尊重客观规律,学习用更开阔的视野去观察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逐步建立客观的思维理念,做到“贵其师,爱其资”。尊重老师,学会借鉴与反省。

第三层,已经完全具备了顺道而行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再用逻辑思维分析客观与主观的区别,所言所行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的高等境界。用老子的话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从外界的学习,转为纯内在的内观、感悟,心不随物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初学以师教为贵,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于自己。从观察别人,过度为观察自己,再进一步由看懂自己,就能理解别人,看别人亦是在看自己,看的不是名相,看到的是真相与人性。佛家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不贵其师”了,更不需要善其资了,好的都不要了,更不要说不好的了。善与恶都放在一旁,回归了本源的“道境”,做到了真正“无为”,看似混浊实则清澈,这是大智若愚的状态。

通透了“袭明”的道理,就有了智慧的三重境界,这就是“道的要妙”。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明悟“袭明”之道,人生最苦难时,隐藏着涅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