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提升人格品质,切身落实立德树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把握当下的教学潮流、紧跟教学改革的策略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实现以上的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发自内心地去成长,不断学习,不断摆正心态,去提升自己,以人格品质引领人,以人格魅力感化人,真真正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灵魂深处努力做一个内心纯粹的人

假如当你来到这个世界,没有被教育,没有被耳濡目染,没有束缚时,没有在法律道德和观念之下的自己,在那样的世界下,你会如何对待事物,如何理解世界,是慈悲还是凶残(当然还没有标准),这是我们纯粹的灵魂。而那样灵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接受了社会、教育的耳濡目染,习惯了身在社会的人声鼎沸,我们生命原本的坚守和本来毫无顾忌的拼搏,再难现出最可爱的样子。

我的妹妹就处在人生的转折阶段,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她却很淡然,从初中就脚踏实地、目标坚定,一路走过来,知识、能力的累积让她底气十足;说起来,她的成绩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她的信念一定是最坚定的,为了某个明确的目标,她每天都充实,都愈发自信。

我觉得,内心纯净一定是坚守自我,是愿意用自己的长处去引领新的方向,踏上新的征程,是愿意看到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毅力去抚平缺口,然后再稳步向前;内心纯粹一定是心无旁骛,打破枷锁和束缚,留下只为了目标和远方奋不顾身的背影,冲淡懒惰懈怠的习惯,换来每日澄清的目光,包含对未来无限的期望;内心纯粹一定是勇于挑战,没有什么“人设”的固定限制,更没有什么遥不可及的企望和向往,只有去做、去愿意做、去陶醉于做,没有什么我不想却必须做,更没有什么不得不做、做不好。

格局要拉开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还有一句话:格局决定结局。

可见,一个人的思维格局有多重要,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思维格局。放眼长远,眼前的安逸是未来的隐患,不为享受而生活,生活为了未来的享受。看待事情完全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直接的联系,更要看到长远的、本质的联系;现在的匆匆忙忙是为了以后的不再慌慌张张,一定要以人的全局发展为着脚点,习惯于系统思考,拿的起、放的下,这是打开格局的第一步。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就是思维格局。当我们习惯于将就,就会随波逐流,就会变成最平庸的那个人,将就于眼前的工作,不求上进,将就于看似安稳的生活,就得过且过。有人说,将就也是一种快乐的状态,很少有人知足常乐,也很难得。但是我不想25岁时,羡慕别人的爱情,不想30岁时,羡慕别人的事业,不想40岁时,羡慕别人的得意人生。是的,我不想把工作当做职业,而是事业;不想把事业当做保障,而是志向。

不断修炼,才能突破局限。人生大不同,归根结底,人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思维格局。良好的思维习惯,站在高处思考人生;敢赢敢输的气场,在摸打滚爬中坚强;高远的追求,过上自己满意、有品质的人生,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愿景;永不止步的学习,读书就是充电,提升认知,不断丰盈,总有机遇和惊喜与你不期而遇。

看来,虽说每个人的思维格局都有局限,很难改变,但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跳出原有的思维格局,不断修炼,你也能突破局限。

强化责任感,拥有使命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他在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深情说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师。”

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教师提出六点要求:一是“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二是“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三是“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四是“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五是“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六是“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作为教师,要拥有无需提醒的自觉,从一点一滴、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会伴随着幸福感,更要从日常工作做起,为远大理想努力。

坚定地打胜自己内心的道德博弈之战,高尚的人格是干事创业的“基石”,始终走在这路上。


优雅的教育随笔,好久不见,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力提升人格品质,切身落实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