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行(汽车)
美国毋容置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国。在除了大城市以外的大部分地区,汽车都是生活必须品:没有汽车,就等于没有腿,寸步难行。
在美国出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如果说“一人一车”稍微夸张了一点的话,“一家一车”又嫌太保守,因为夫妻一般都得一人一辆车。至于孩子,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家境好的,成年的孩子们也有车。所以,大多数地方都基本上“车口”与“人口”数量很接近。由于是地广人稀,公路上一般是只见车不见人。到了圣诞节消费高峰期间,商业购物中心的停车场,就是一派“车山车海”的景观了。
美国公路系统非常发达,几乎任何一个偏僻的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高速路通达。路况也都很好。据说美国的高速州际公路(insterstate)主要是在二战期间修建起来的。州际公路都有很规律的编号:所有单数号码的路都呈南北走向,双数的为东西走向。路牌也非常科学。只要你小心看路牌,一般不会迷路。
在美国开车,不能不提美国的交通次序:非常严格。大概由于美国一方面是法制国家,另一方面人们也懂得这个道理:汽车是交通工具,同时也可以是杀人工具,所以美国人普遍非常遵守交通规则。习惯了在美国开车的人,在中国大陆可能会有些障碍:太危险了!(不过,更危险的可能还是习惯了在大陆横冲直闯的行人,到了美国不看交通灯指示和汽车“同行”的情况。因为美国的车,都习惯了在没有行人的情况下行驶,速度都很快,突然闯一个人进来,会使开车的人手足无措,很容易出事。)
美国人在16岁以后就可以申请驾照。驾照在美国基本上就等于身份证。在美国考驾照非常容易,只要你通过笔试和路试就能拿到驾照。笔试和路试都只需交很少的费用(记得我第一次考笔试教了15美元。路试好像也是这么多。十年后更新驾照也是一样。当然,各州规定不一样,大城市费用稍高一些,考试也严格一点)。有专门的驾驶学习班,但大部分人都自己找熟人朋友帮忙了。路试在大城市严格些,要上街考试,小地方就很随便一些(记得在我考路试的地方就是一个象是操场一样的空地,上面摆设了一些必要的障碍物而已)。
路试虽然对技术要求不太高,但对规章制度上却非常严格。我听说过一件事:一个中国人去考路试,上车坐好以后,试试座椅,调一调后视镜,然后就开始发动汽车。可就在准备踩油门的时候,考官就叫他“下课”了,下次再来。原因是没有系安全带。在美国,安全带永远是上车坐好之后的第一件事!
中国人开车有句话,“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在这里如果讲究这个要领就多半要被罚了。因为在这里是“该走就走,该停就停”。红绿灯路口就不用提了,在没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一般是繁忙一点的路就没有停车的标记,而交叉的那条相对冷清一点的路才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没有停车标记的路上开车到了路口也不应该减速,更不该停下来。
美国的交通警察非常多,经常都在高速路上抓超速的人。一般美国洲际公路在出城之后的的时速是在65英里(大约110公里)左右(少数地方又高达75英里的)。好多人出于欣赏开阔而优美的视野,觉得不超速就对不起这么好的路,于是喜欢“开得猛”。不过久而久之吃几张罚单以后,就不敢再那么“豪迈”了。
说道交通警察,他们和一般的警察一样,“警惕性”非常高,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特别要注意的事项是,开车被警察叫停之后,千万不要走出车门,而是要坐在车里等警察走过来。警察来了之后仍然不能开门出来,而应该是先打开门的玻璃窗,听警察问话。在此期间都必须一直坐在原位。这大约是因为美国是持枪国家的缘故。想想在公路上随便扣留一辆车,谁敢说车主会不是持枪凶犯呢?
我在美国开车因各种原因被警察叫停已经无数次了,但第一次被警察“抓”的情景,如同一部惊险动作片,至今难忘。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夜,我教一个新来的中国同学开车。由于当时已经比较晚了,我就偷懒,没有带他到应该去的空旷一点的地方,而是在公寓附近的街道上学习开车。大约是我们的“鬼鬼祟祟”的动作引起了一个警察的怀疑,于是他就跟在我们后面,过一会儿后又亮起了警灯示意我们靠边停车。我当然非常配合地转弯到了一条清静的小街后停了下来。看到警车在我后面停下来了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开门出来想给警察叔叔认错。哪知警察见我从车里出来了,一下掏出枪对着我高声嚷嚷起来。我当时的英语听力有限,根本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只是从他两手持枪又不断地朝我的车比划的动作看来,大概是要我回到车里。于是我坐回到车里,茫然不知所措地静等警察过来。大约过了好几分钟这警察才走过来了。我想这下我该出来听他问话了吧,可刚一开车门,这警察又后退一大步,两手持枪对着我。我又只好退回去。终于,这警察在打起手电筒观察了很久之后看出我们是学生,才走过来要我开窗,然后开始“训话”。此时我才发现又有好几辆闪着警灯的警车过来了。原来是这个警察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凶犯,害怕自己对付不了,呼救了“援军”。当时整个场景就像是电影里面的警灯闪烁不休的作案现场!这些“援军”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之后,发现“凶犯”已被“制服”,便无趣地离开了。“抓获”我们的那位警察在同伴们走后继续滔滔不绝地对我们“训话”,最后终于发现我们的英语水平可能连他的中心思想都抓不住,于是斩钉截铁发音清晰甚至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Go Home!(回家!)
美国的生活用车,简单地说有这几种:小轿车,跑车,越野车,卡车,面包车。小轿车(sedan)最为普遍。男性多开跑车和卡车,女性喜欢轿车和面包车。面包车主要用于有孩子的家庭。还有一种车叫RV(recreation vehicle),是一种可以在里面居住的车。自己拥有这种车的人不多,但可以租借。很多人长途旅游就租一辆这种车,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
汽车不但是美国人的交通工具,还是美国人显示自我性格的手段。一般性格粗狂的多开卡车,或者越野吉普;有钱人觉得自己身份高贵的,就开名牌车。还有喜欢古典车的,专门收集“老爷车”。每年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老爷车”的聚会。
除了车本身能够反映出车主的性格身份以外,还有很多人喜欢在车上做一些装饰以显示自己的品味或者生活态度。美国人热爱体育,大都有自己喜欢的球队。很多人就喜欢在车的一些零件上装一些这些球队的标志:如车后面的备用胎,方向盘,等等。还有的干脆贴一些标语口号。英语中有一个词叫:bumper sticker,就是指贴在车后面的标语。这些标语不一定是政治的,大多数是反映生活态度的一些格言。有一句很流行的bumper sticker:耶稣,请你把我从你的跟随者中救出来吧!(Jesue, save me from your followers!)以下使我自己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几个bumper sticker:
“一个优秀中学生的骄傲母亲!”
“真的女人开卡车!”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而每一个成功的女人后面是她自己!”
依赖于汽车的生活方式的却有不少乐趣,但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在这个以车代步的国家,发胖的人越来越多,不能不说是和汽车的关系密切。中国人虽然不去健身房,但每天不是骑自行车就是走路,所以身材都基本过关。而美国人是在家坐着,上班坐着,出门也坐着,不断增长的腰围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如果说在大陆判断基本物价的高低看大米的价格就可以略见一斑的话,在美国看汽油价格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最近几年美国的经济下滑,油价飞涨,让美国的中产阶级吃尽苦头。
由于美国消耗了世界上最多的能源,对能源的依赖也导致美国很多政治问题,于是很多政治家媒体都开始宣传为节约能源而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尽量少开车,或者不买越野车等等。但这些观念在城市比较好实现,在乡村地区就是很难做到了。
美国人的生活的确离不开汽车。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老影片“毕业生”,主角本杰明问他的中年情妇罗宾逊夫人她的第一次性爱经历,当他发现情妇的“第一次”是在福特车里时,兴奋地反复念叨:啊,福特!福特!
是的,美国的车消耗了世界上最多的能源,也消磨了美国人的人生--旅游、工作、听音乐、流言蜚语甚至做爱……
美国人的故事在车上。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