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学习产品的产品机制1:有效的学习流程和机制

图 | Zack Seckler 拍摄于非洲

“教育类的应用是最难做的应用类型之一,尤其是需要学习者自我驱动的教育类应用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邱岳的产品手记中的一句话。

难处在于两点,一是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户那一点微弱的学习小火苗,一不小心就会被挫伤,因此放弃。二是这个应用里要承担原本是老师、教材、教室、同学等承担的任务和功用。比如要有循循善诱的教导、明确学习目标和计划,还要在学习者使用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其状态,适时给予他恰如其分的鼓励等等。

针对这些难处,该如何通过产品机制来解决呢?

对于智能学习应用来说,有三个重要的产品机制,三者缺一不可。这三个机制分别是,有效的学习流程和机制、游戏化、智能技术的应用。下面我自己想通过输出文章的形式,来梳理一下对这些机制的认识和思考。

本文要讨论的是第一个:有效的学习流程和机制。后面还有两篇文章来探讨其他两个。

一个产品的产生源起于某个用户的需求,用户需求不同,产品的内核应该是不同的。社交产品是为了促成社交,电商产品是为促成交易,学习产品则是帮用户达到某个学习目标。虽然都是手机里的 app,有很多共性,但由于需求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是更为本质的。

学习的需求亘古至今就有,针对这种需求的“产品”在每个时代的形式上可能有差异,但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课程。学习类产品的底层逻辑是课程逻辑,而非一般互联网产品逻辑或者是服务逻辑。

对于课程的研究历史很长。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因此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借鉴,从这些理论中可以总结出课程的逻辑。

课程的逻辑是什么呢?它在 app 应用中的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如何跟其他产品机制更好地结合?这就是下面的内容要探讨的内容。大体分为:

教学理念和记忆机制

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达标条件

学习的流程(教学的实施)

老师的讲解和引导

评价体系

下面一一来进行说明。

一、教学理念和记忆机制

正如每一个作品都有其设计理念一样,一款学习类应用应该有其底层的教学理念。

比如:英语学习产品DynEd 戴耐德、流利说的懂你英语都是基于递归分级认知理论,简称 RHR。百词斩的薄荷阅读是基于克拉申的“i+1”理论。我自己参与设计的一款语言学习产品也应用了间隔记忆的人脑记忆机制。

这些底层的教学理念基于语言学、二语习得、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神经科学等等,能为整个学习产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一种最好的或者万能的教学理念,因为不同的学习应用要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和目标、教学的需求以及实际的资源和团队的优势来确定选择教学理论。

有了指导性的教学理论,产品的框架有了一定的轮廓。下一步就是要明确整个学习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二、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达标条件

明确的目标对学生用户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指导和激励。而且这个目标的说明越具体越好。对于语言学习产品而言,这个目标相对来说是容易进行量化的。而对于其他的教育细分领域,比如素质教育,审美能力、情操等等这样的目标是比较难以结构化和量化的。尽管如此,对学习目标进行结构化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设计学习旅程的前提。

确定了一个大的学习目标后,还可以进一步分解细化成很多小的目标,越具体越好。这样学生用户在付出比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一个里程碑,因此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比如很多学习app中每课学完以后,就会总结一下你学到了多少词语、语言点或者表达技能。同时还会显示你当前的进度,以及离最终目标还有多远。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具体的达成路径分解为这些产品形态和机制提供了支持。

有了教学理论为基础,也有了明确学习目标和达成路径,那下一步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了。对于学生用户来说,就是app 上呈现出的学习流程。

三、学习的流程(教学的实施)

流程是指事物进行中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也指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业务行为的过程。

只要涉及到两个或以上的环节,就有流程。流程包括两个元素,一是各个独立模块,二是将这些独立模块串起来的线。学习这件事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现在还要把它塞进手机上的一个 app 应用里。因此,不管是学习流程中的“点”还是“线”,都需要精心的设计。

比如,在设计语言学习产品的流程时,有一种很重要的点:拉近学与用的距离。具体可以通过人为设计安排和技术匹配来实现。

如果包括学习新知识的环节,学、练、测、评、用这些环节如果能一气呵成,学生学到一点新知识就能参与实际应用,这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除了人为设计的,通过数据分析在某个环节后,自动为学生用户匹配或安排学习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比如在扇贝上背完单词后,系统会自动匹配与其水平和兴趣相配的阅读内容,学生用户马上就能把刚刚背的单词应用在阅读上。

设计好学习流程,每个环节都放上相应的学习内容,这个学习应用大体就能跑通了。若要进一步提升学习体验,还需要引入“老师”。

四、老师的讲解和引导

在一款学习类应用中,传统老师的一些职能可以通过产品机制来呈现。比如上面说的自动化学习流程,一旦设计好就不要老师再来对每一位学生来一个个进行强调了。但老师的讲解和谆谆教导呢?

一般会有不同的形式来展现,一是教学视频,二是学习流程中的教学指导和温暖人性化的文案。三是引入 AI“老师”。

高质量的名师教学小视频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形式,它们可以灵活穿插在学习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在完全自动化的学习流程,能看到听到真人老师的讲解,也是提升学习体验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形式将“老师”无形地融入产品里。比如 Mimo 这款学习编程的学习产品,上面的题目设置和答题反馈就是有用心的教学设计和指导的。在题目设置上,它会给用户讲一点内容,然后要求用户互动。这种通过内容设置引导用户学习的过程,在这里就像是一位老师在给你讲课,怕你走神儿,所以讲一句就问一点问题,让你一直跟着它的思路。

第三种形式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语音识别、语音语法评测等,作为 AI 老师来承担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在语言学习产品中,AI 可以承担给用户的语音打分,并给予即时和详细的其他教学反馈。

有教学理念为指导,有明确学习目标,有具体学习流程,还有老师的谆谆教导,一个完整的课程逻辑还有最后一个环节:评测。

五、评价体系

只有可衡量,才可能提高。我们应该在产品设置考试、测试、调查等环节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用户的成绩。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一套难度等级体系。比如英语有四六级、针对老外的中文考试有一到六级等。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根据需求,细化成更多的级别。有了难度等级体系,用户的当前状态和表现,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都变得可衡量了。

如何进行等级测试呢?最常见的是在进入正式的学习之前,先进行一个测试。现在因为技术的介入,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来获取用户的学习相关信息。比如通过多次答题情况,判断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通过分析用户的语音信息,来判断其口语水平和流利度等。

正因为有了多样化评测方式,互联网语言学习产品的对用户水平评定的维度比传统的教学要多得多,也更客观和全面。同时还可以结合学习时长、得分高低、常见偏误等数据,建立一个更完备和全面的评价体系。

总之,正因为学习产品的底层逻辑是课程的逻辑,因此有效的学习流程和机制是所有其他机制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教学研究和课程内容架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这一部分的产品设计工作需要有教学和教研背景的人员,或者是跟教研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对产品负责人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全文完)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一周一城」,如果对你有启发,别忘了点赞支持一下哇。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学习产品的产品机制1:有效的学习流程和机制)